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保定“油条哥”将炸油全倒掉自称“卖的是良心”

来源:绵阳日报 2012-05-21 04:49   https://www.yybnet.net/

凌晨2时起床和面,6时开始摆摊,9时还不到,所有油条就卖完了,买不到的市民只能怪自己来得晚。32岁的“良心油条哥”刘洪安腼腆地说,最近很多媒体都来采访他,让他很意外。5岁的女儿问他为什么上了报纸,他对女儿说:“爸爸炸的油条好呗,别人都爱吃。”这让女儿对他非常崇拜。刘洪安说,虽然他的工作是卖早点、炸油条,但他经营的是自己的良心、幸福的生活。

邢台人特意来吃油条带来喜讯:你上央视了

16日7时20分,记者没有刻意找,就远远看到买早点的人排起了长队,蓝底白字的“刘家豆腐脑”大招牌格外醒目,招牌下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温油锅旁,是正在忙活的“良心油条哥”刘洪安。他戴着红帽子、白口罩,正将刚抻好的一条白面放入油锅。

小摊上10多张桌子坐得满满的,很多人都是听说了“良心油条哥”的事情后慕名而来的。大汲店村支书王禄告诉记者,他15日晚上在央视看到了对“良心油条哥”的报道,第二天早晨就和家人一起来了。“过来看看我们保定的好小伙,油条味道不错,不腻,吃着放心。”他说。

正在保定出差的邢台人郑先生、吴先生等4人也在9时多慕名而来。“我们从邢台来保定出差,早晨在电视看到后就来了,可是来晚了,没吃上良心油条,就吃个良心馅饼喝碗放心粥吧。”饭前,郑守现提出想和“良心油条哥”合张影,刘洪安爽快地答应了。

郑先生拍拍刘洪安的肩膀说,“小伙子做得不错,都上央视了,好好干。”直到郑守现和吴先生提起,刘洪安才知道自己上了央视。他显得有些惊讶,睁大眼睛看着记者问:“真的?”得到记者肯定的答复后,他显得有些激动。“不是吧,这么点大的事就上央视了,没敢想,没敢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读《论语》的“良心油条哥”

8时30分,卖完了所有油条,刘洪安终于可以歇会了。在小吃店后面的小院里,他向记者聊了起来。他说,这几天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前几天都是9时卖完一袋面,这天提前了半个小时,因为慕名而来的人们都会点上几根油条尝尝。

刘洪安双手扶着腰,一边微皱眉头,一边憨憨的笑道:“站时间长了腰还是有点疼,我腰部有风湿,所以业余时间我就锻炼身体,也喜欢看书。”不会玩牌,也喝不了多少酒,刘洪安说,他最喜欢看的是《曾国藩家书》和《论语》,喜欢儒家文化,小店牌匾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论语》中看到的。

谈起自己卖“放心油条”的初衷,刘洪安说这和自己的身体还有点关系。

几年前,刘洪安腰部患上了风湿,所以他对健康养生类的书籍和电视节目格外关注。有一次,他在央视《健康之路》栏目看到医生正在讲反复用油的害处,他才知道原来的做法“有问题”。

“我相信那个医生,因为我的风湿病就是在那家医院看好的,现在已经控制住了。”刘洪安说,从看了那期节目以后他就打出了“杜绝复炸”的口号,对此,他的父亲刘胜豪非常支持。

大学教会我不做亏心事

32岁的刘洪安是唐县人,在三面环水的西大洋村长大。父亲刘胜豪从小就经常对刘洪安说,长大了要考出大山去,落在城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10多年前,刘洪安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顺利考上了保定市财贸学校会计专业,拿到了中专文凭,后来又凭着自己的努力读了大专。但是毕业之后,他却未能如愿干上“体面”的工作。

刘洪安说,2000年他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没找到工作,心理落差非常大,“上了几年学,也没找到个稳定体面的工作,当时挺想不开的。”后来他当过厨师,开过货车,在餐饮行业打拼的时间最长。

直到3年前,刘洪安为了养家糊口多挣点钱,才辞去工作开了这个早点摊。“虽然辛苦点,但一早晨卖1000多元钱,比我原来上班挣得多。”

对于网上“大学生卖油条是浪费知识”的评论,刘洪安觉得不重要。“我觉得这么说也对,我就是没有用到学的知识,但是上学对我理解东西是有帮助的,上学有用,起码教会我不做亏心事”。

良心事不难,就看你做不做

近日,几家媒体对刘洪安卖“良心油条”进行了报道,不少保定市民甚至来保定出差的外地人闻讯后,也要专门绕道来尝尝“良心油条”什么味儿,看看刘洪安的“验油勺”怎么用。

在小店的窗户上,刘洪安贴上了两张“告示”,非常醒目。一张是大字号的“油条5元/斤”,一张是“郑重承诺”。刘洪安向新老顾客承诺,“本店油条用油是一级大豆(4307,-22.00,-0.51%)色拉油,是从植物油公司批量购买的”,而且保证“油条用油每天都是新油,不含一滴复炸油”,还请所有的顾客审查监督。

刘洪安说,每天炸油条会用去30来斤油,每斤5.05元。除了炸完油条的少许表层油用来炸花椒油、拌凉菜,底层油全部倒掉。他说,表层油是新鲜的油,还可以用来吃。“今天大概得倒掉三斤油,三斤油15元钱,如果为了健康,不贵。”刘洪安说,“良心油条”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就看愿不愿意做。说着,他一勺一勺将恒温锅里的表层油舀出,一边擎着腰抬起锅,将底层油倒在了一个混有煤灰渣的自备垃圾桶里。这些废油,刘洪安会和在煤灰渣里,倒进垃圾桶。

除此之外,小店蓝色的墙上,刘洪安还将肉眼鉴别地沟油、复炸油的方法打印出来,贴在窗户上,让每一个顾客看得到。

很多人在凭良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被人问到“良心多少钱一斤?”刘洪安说,他的工作是卖油条,对他来说,可能每天倒掉的三斤油就是他保守良心的底线。代价并不高,却很宝贵。

记者手记

莫让放心食品成为稀缺资源

“良心油条”的出现,原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现在却成了稀有之事,成了媒体争相追捧之事。前有“托人跨国买奶粉”,今有“绕道十里吃油条”,国人争吃“安全餐”的一幕幕,无不在拷问着食品企业、食品行业的良心。

民以食为天,入口无小事。

吃到老百姓肚子里的是不是“良心食品”,要过第一道良心关的就是食品生产企业。“自己种的粮食不吃”、“自己养的猪不吃”,“自己做的点心不吃”……当这个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潜规则变成食品生产、加工整个行业的“共识”时,恐怕每个人都难逃有毒食品的魔爪。

同样,市场监管也绝不是“无为而治”。

有“良心油条,放心食品”,就有“黑心油条,忧心食品”。如何不让老百姓“绕道十里吃油条”,除了靠企业自律,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更应该主动出击,认真履行监管职能。放心食品成为稀缺资源,该脸红的绝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行业。

刘洪安只是一个市井小民,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他不会高谈阔论,甚至面对媒体镜头还会害羞,但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知道自己不愿吃的脏东西,别人同样会避而远之。所以,他选择了做良心油条。

有人会问,“良心多少钱一斤?”,做“良心油条”会不会赔钱?刘洪安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如果想要做,付出不用太多。不但不会赔钱,还会赚钱。只要道德底线向上提高一点,生意不会变差,甚至会更好。

(据燕赵都市报)

新闻推荐

男子酒后“耍泼”砸了茶楼又砸门

本报讯昨(28)日凌晨0时25分,玉泉路163号三里村三社内的一家茶楼,遭到一名醉酒男子的打砸。原来,醉酒男子因该茶楼准备打烊,一怒之下上演了一出打砸茶楼的闹剧。民警赶到时,看见一名40岁左右的男...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保定“油条哥”将炸油全倒掉自称“卖的是良心”)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