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谁来为城市边缘的散工安“家”?

来源:兰州日报 2012-08-07 22:20   https://www.yybnet.net/

在繁华的都市中有这样一个群体,需要的时候人们离不开他们,不需要的时候人们又无视他们,这就是散工。在雁滩家具市场、小西湖立交桥下、庙滩子、东部市场等自发形成的散工市场区域人们总能看到他们三五成群、两人为伴的聚集着。这些游离在城市的边缘散工群体不属于该辖区的流动人口管理范围,加之流动性非常强所以一直是监管的盲点,他们或风餐露宿辛苦立足,或风吹日晒等待顾主。近日,记者走近他们感受这个群体的酸甜与冷暖……

“我想赶紧给娃赚个学费”

记者在小西湖立交桥采访时,遇到了身背铺盖卷等活儿干的老夏,他来自张掖已经到兰州3天了,今年刚刚42岁的他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大,一顶油腻腻的遮阳帽斜搭在头上,早已经找不到帽子本身的美感,黝黑且胡子拉茬的脸上写满疲惫,眼神中透露出几丝空洞与无助,与其他说笑打牌的散工不同,他只是静静地靠着自己的行囊等待顾主。攀谈中记者了解到,老夏家里有4个孩子,上半年孩子的母亲住院动了一次手术,花去了家里不少的积蓄,现在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学费是他眼前最愁的事儿了。刚刚在家里忙完农活儿,就想着趁暑假能快点赚钱,然后把家里的粮食卖掉加在一起给娃娃凑个学费。

说起来要找的活儿,老夏说庄稼人没啥学问只有一身力气,他砸过墙、贴过瓷砖、干过泥瓦匠、扛过沙子水泥,反正能出力赚钱的活儿基本都干过。这几天没活干,家里带的干粮也吃得差不多了,一个牛肉面5元,一个炒面七八块,一天下来光是吃饭就近20元的开销自己有点舍不得,所以就买点方便面配着干饼子吃,渴了就找到水管喝个饱,晚上睡觉有时就在滨河路上的长椅上凑合一下,他说天热好凑合,一个晚上就过去了。当记者问他在这样的散工市场找活辛苦不辛苦时,老夏笑了笑说,没什么,出门在外哪能像家里便当,这里一是容易找活,另外同伴多也有相互介绍的机会,所以他感觉很亲切。不像正规的中介机构条条框框多,而且他认为自己与这样的场所格格不入,不如这里方便。

攀谈中,有个搬家公司过来找人,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每月固定工资一千五,加提成约收入在三千元左右,也可以每天150元算。老夏稍作思考后就答应了,他说对自己来说时间很宝贵,多赚一天钱总比闲呆着强。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双方在谈定价格后,老夏提了提踩在脚下的鞋子,将行李扔上了车,脸上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眼睛也一下子明亮了许多。他开心地给认识或不认识的同伴打着招乎,踏上了他的崭新而又短暂的散工生活。也许再过一两个月,老夏又会背着他的行囊重新回到这里。也许到那时,老夏心中又会装着另一个梦想。而和老夏一样的散工族还在那里苦苦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对于他们而言也许下一秒钟就是转折,就是改变,待遇和机会比老夏要好,也许还会空着肚子再过一个寂静的夜晚,但是总而言之这些散工市场总能带给他们希望,帮助这个群体实现属于他们的愿望。

“在散工市场扎根10年”

在雁滩家具市场门口,30出头的小军在这散工群体中相对比较突出。记者见到他时,小军正和三五个同伴,一边打牌一边侃侃而谈家装市场的行情。小军一身装束虽然谈不上什么品味,但能看得出他想尽力靠一点时尚的边儿,这也让他在同伴中格外显眼。说起来从四川来兰打工的小军已经在这座城市呆了快10年了,和弟弟一起做装修,一个做油漆一个做木工。从刚开始混口饭吃到现在他和弟弟虽然谈不上立业但都已经成家了。他很是自豪地说,雁滩家具市场门口的散工市场就是他发家的地方,对这里他非常有感情。现在小军和弟弟基本不在这里等活了,而是做一些老客户相互介绍的家装,一年下来两人也能赚个十来万挺知足的。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把家装挂靠在正规公司呢?他说,这样自在,手艺活全凭自觉,如果质量有问题那么自己的路也就越来越窄,无疑是自砸饭碗。

用小军的话说,现在他来这里纯属“怀旧”,因为有时可以碰到一些好多年没见的老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心里非常舒服。他说,以前自己的父辈就是这样找活干的,现在他虽然对城市生活相对比较熟悉,虽然也曾经去过一些政府主办劳务市场,可不知为何骨子里对这种散工市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自己16岁就来到兰州在这里跟着父亲一起找活,现在他和弟弟,10年了在散工市场找活让小军吃过不少苦,冬天绻在用纸板围的“房子里”等待顾主,夏天为了节省开支铺盖卷一铺马路道牙就成了床,然后在谁家干活就在那儿睡觉,这些对于散工而言如同家常便饭。而一般城里人都称散工为另类都市上班族,而像小军这样的散工每天都在千人以上甚至更多一些,每天出现在他们“固定”的求职地,而兰州现在这样的散工市场少说也有十几处。

“在这里一般都是老乡带老乡。”小军说,以乡情为纽带聚集是散工这个群体最大的特色。据了解,散工劳务市场形成的时间都比较长,少则5、6年,长的已有20多年,现在在雁滩已经身价百万的一些老板就是当年散工出身,而且还形成一些家族群体。小军说,散工群体的地域性很强,一般以村或乡为纽带,亲带亲、乡帮乡是基本形式,比如在浙江一带的散工较多,大多跟家装有关,而且基本都拖家带口。

收入高脏活累活多

在庙滩子,等待找活干的散工大概有十来个人,李国庆就是其中之一,他蹲在路边将孩子用过的旧作业本撕成同等大小,装上买来的散烟叶,沾着口水认真地卷着烟。年近50岁的李国庆,这样卷烟抽已经有20多年了,所以手法显得非常纯熟。其实,他给自己工作的定位就是“卖力的”,没有技能并不影响他的收入,如上下货、打墙、挖泥、修路等什么活都干,甚至掏下水道的活也接,所以除去家里的收入老李在兰打散工一年少说也有3、4万元的收入,这与一般工薪阶层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但是他们平时开支都非常节省,饭菜也是能填饱肚子就行,正在交谈中一辆面包车停了下来,车内司机并未下车只是打开车窗喊了一声“有没有扛沙子的来两个。”刚刚还懒散的散工们瞬间围了过来,短短时间一桩生意就敲定了,连带着搬瓷砖工钱敲定按量分钱,每天最少也150元。

没有挤上车的散工们则悻悻返回“原位”,老李也是其中之一,他继续抽着他的自制香烟。老李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生意,不用着急,只要有耐心在这里等,舍得出力气肯定不缺活干。言语间他显得非常从容。因为在这里“蹲点”老李也算有年头了,他说,现在等活干的人比几年前少了很多,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愿意“蹲点”的越来越少,他们喜欢跑着找活。但老李不那么认为,他觉得出力气的在哪都一样,只要勤快一些,一个月挣三四千元没问题,比在一些厂里正式上班自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散工的收入并不低,甚至高过许多企业白领,比一些刚上班的大学生,每月一千五至两千元的工资要高得多。根据调查,他们的月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至4000元。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要求精细、便捷、高效,而由传统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正在逐渐淡化,散工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文化低技能少年龄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散工们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小学文化而且基本没有参加过什么技能培训……这基本是散工的“速写”。据了解,尽管散工的收入可能高过城市的一些“白领”,但是,由于工作辛苦、不体面,年轻人很少加入,也造成散工群体的整体年龄结构在老化。一位皋兰打工小伙孙浩告诉记者,他宁愿在火锅店里端盘子每个月拿1200元至1500元的工资也不愿当散工出力气,太脏、太累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等因素,对散工的需求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备受困扰的是目前对散工群体没有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也缺少相应的服务,这些都亟待得到改善。从总体上来看,散工的存在主要是满足市民的零散用工需求,同时也出现了用工形式上的变化。比如,通过乡里“能人”组织带动,原先的“单打独斗”用工形式也经常转换成“多兵种联合作战”,如某工地需要人,带头人就组织相关工种进驻工地。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目前除去大型的就业机构,全市数百个社区都有免费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但是散工们却不愿意走这扇门接受服务,愿意登门的散工寥寥无几,他们更愿意风吹日晒常年聚集在马路边。因此,散工群体的技能水平不高,从事的行业也大都是道路开挖、城市改造拆房、建筑工程、装修等工作,包括水电工、泥工、木工、搬运工等工种,所有技能均为传帮带。在采访的20名散工中他们全部靠手艺吃饭,但几乎全都没有培训证书,这也正是他们不愿意进中介机构的原因之一。据了解,在一般的中介机构工作岗位都与学历、技能、年龄各方面挂钩,而且工资还不高。以保安和清洁员为例,每月最多1500元,有的八九百。相比较而言,散工虽然更辛苦,但是当场结算,收入高、更自由。

采访时,一些经常与就业群体打交道的就业专干告诉记者,散工马路市场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多年,说明有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在支撑。兰州应该为散工群体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劳务市场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替代马路劳务市场。同时,形成了一套规范马路劳务市场管理体系,并依托街道(乡镇)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将现有已形成的露天零工劳务集市,分别划归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管理,在不影响城市市容、道路交通、市民生活的前提下,搭建供需平台,设立全市统一的标识,引导务工人员和雇主进场进行洽谈交易。同时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就业、培训、指导、维权服务。

自由的边缘人渴望归宿

2007年7至9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在兰州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群体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至65周岁的外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生活状况、社会心态以及社会评价等。抽样方法:在城市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3区,按照职业进行配额抽样,样本包括劳务市场的零工、建筑工、清洁工、收废品者、门卫或保安、服务员(包括家政、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等行业的服务员)、营业员、企业零时工、小商贩、零售店店主、餐饮饭店老板等。涉及近20个行业、30多个单位。

这份来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许振明的甘肃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状况调查与分析显示,在被调查的200名农民工中从年龄上看,平均年龄30.61岁,以青壮年为主。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5.5%,小学占18.5%,初中占40.5%,高中占23%,中专占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文化占主体。保守估计,四川省企业的农民工数量应该在300万左右,其中,城市农民工在200万左右。就业特征以自发外出、自谋职业为主。由亲戚、老乡、朋友介绍的占53.0%。近年来,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组织和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增多,但仍然不是主要渠道。此次调查的农民工平均家庭人口为4.59人,家庭人口2人以上在城市的占48.2%,3人以上占36.6%,4人以上为16.6%。

同时,以省内流动为主,“散工”比例较高。调查中,82.1%的农民工来自省内,受户籍和观念的限制,他们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年均工作时间为6至7个月。这种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钟摆式”,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二是“兼业式”,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从居住状况来看,农民工居住地主要有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租赁农民房屋这三种形式。医疗状况也不尽理想:生病时,有18.7%的去正规医院看病,22.3%的去个体诊所看病,50.3%的到药店买点药治病,1%的不看病也不吃药,4.6%的舍不得花钱治病,3.1%的用土办法治病。交往群体仍限于在乡村中已有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空间狭窄。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找在兰州的老乡(50.9%),次之打电话找家人(25.4%)。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产生了“过客”心态。对城市缺乏一种“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职业道德观念弱化,“爱岗敬业”不够。

管理与服务应并举

目前,广东唯一一个外来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就是一名从散工变成管理者的典型例子。也许她的事例能给散工管理带来一些启发。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兰州市的散工市场也是鱼龙混杂,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经常也会发生散工与雇主扯皮的事情。为此,今后应对散工人员务工行为进行规范,逐步引导散工持身份证到街道劳保所进行登记备案,并免费为持证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劳动法规教育。

“解决马路劳务市场要管理与服务并举,关键在于政策服务措施要能够迎合散工的合理诉求。”一位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这样认为,他说在为散工提供的“一条龙”服务范围内,针对散工的免费技能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存在的尴尬是,有关部门现在是有服务也送不出去。据了解,五泉山街道、伏龙坪街道、盐场堡街道都先后举行过送法律、送就业证到工地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对此,社区的工作人员认为,如果散工愿意加盟通过社区搭建免费平台的形式,顾主们可能会更加愿意在这里挑选工人,在技能方面也可以进行比较,因此这也可刺激部分散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但是服务措施一定要迎合散工群体的需求。

在对散工们的采访中,他们告诉记者,这个平台应该在政策上能够符合他们的愿望,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先就是要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也就是充分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从而避免出现其他城市劳务市场建成后散工不愿进场的尴尬。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这个平台应该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集采集、统计、分析、查询、交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网络,实现一点登录、信息共享。对进场洽谈的务工人员和雇主免费提供登记、推介服务。这意味着,今后如果市民家里需要一个水电修理工,不需要满大街去找,而是拨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而且服务质量也有人进行跟踪。

新闻推荐

秦皇岛警方捣毁一特大传销窝点

【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12日电】记者12日从河北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了解到,当地成功捣毁一处特大传销窝点,抓获非法传销人员103名。秦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谁来为城市边缘的散工安“家”?)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