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又一个“重阳节”,由于该节日又被称作“老人节”,因此最近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话题都聚焦于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而触动笔者最深的一则新闻是央视记者在北京采访一位71岁的老人和从天津来探望他的80岁姐姐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那位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当问及原因时,她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老奶奶长叹一口气,说:“恨不得快死!死倒不怕。”
正是这样一番话语,抽打着无数个为人子女的心。据了解,这名老人有三个女儿,且都在天津。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女儿们看到这则新闻会有怎样的想法,也许羞愧还带着些许无奈,羞愧的是自己做得太少让母亲说出了这样悲凉的话,而无奈的也许就是当今做儿女的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生活的压力像鞭子一样抽赶着自己前行,精疲力尽的他们已经无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的至亲身上。
而“感受不到温暖”恐怕已不仅仅是这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感受,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当下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如果说,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养老事业上逐年加大投入,也开始在精神领域关注老年人的需求的话,那么只能说,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慢需求”。老人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和那位接受采访的老奶奶一样,无非就是希望“他们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可惜现状却是“有话没地儿说去”。老人们最想要的是儿女们的“时间”,而这个社会最赶的也就是“时间”。
而说到关爱老年人群,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失独老人。虽然社会和媒体对这个群体已有所关注,在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中国,失独老人的困境却难以缓解。虽然对于失独家庭的扶助探索可追溯到2001年,当年颁布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这个“必要的帮助”概念模糊,没有量化标准和实施细则,于是在执行中相当多的被打了折扣。
而最重要的是,对于儿女尚在的老年人,如果说他们是因为感受不到温暖而对儿女们失望,至少他们的心理支柱还在。而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失去孩子的老年生活就等同于心理世界的彻底坍塌。事实上,对于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相比于物质救助,目前心理救助机制的空白似乎更应填补。
我们常说,我们的社会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社会养老模式不断创新及社保医疗网络逐步全覆盖的当下,要做到“老有所养”似乎已并非难事,然而要做到真正的“老有所依”就有必要关心各个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而我们最应当关注的是,当老年人出现心理失衡的状况时,如何能有一套心理救助体制对其进行干预。同时,如何将其纳入到基础医疗体系中,让更多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其中,也是未来亟待整个社会去完善的。
新闻推荐
提起大学宿管,大家的印象不外乎“大妈”、“大爷”等,不过在浙江农林大学,有一批“小清新”宿管,他们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靠着亲和力受到学生欢迎。其中有位真名叫汪雪的90后宿管,今年7月刚大学毕业,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