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人微博“惊爆”:东方航空头等舱有人吸烟,机组成员阻止其他乘客拍照。飞机抵达后冲上几条大汉,逼拍照乘客删除照片后才允许其下飞机……
这条标准的“权力加暴力”的“新闻”,一时在微博疯传,大伙儿都想揪出这个吸烟的“大人物”。不过经多方核实,证明这事子虚乌有。可即使官方辟谣了,很多人还是不相信,就是不相信,怎么都不相信。中国人似乎进入了一种“我疑故我在”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微博上,“不相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思维定式。我们正在为缺乏信任而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但是重建信任,谈何容易?
1998年6月3日,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CE)脱轨,造成101人死亡。事后,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各相关部门,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救援和调查。他们不仅更换了所有的车轮,更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
尽管人们一度对高铁失去信心,但德国铁路公司及时、透明的调查研究,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让人们逐渐重拾信任。
哥舒翰“恸哭出关”
历史上很多惨痛教训,都与信任缺失有关。
公元756年,大唐天宝十五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哭着率军出了潼关。一代名将,此时惶恐悲恸,似乎预料到了自己接下来的悲惨命运。
哥舒翰的名字,写进过《唐诗三百首》。《哥舒歌》有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作为一代名将,哥舒翰的名气不如唐初的李靖,也不如同时代的郭子仪,这当然跟他晚节不保相关。只因此次“恸哭出关”。
当时,安禄山反叛,“渔阳鼙鼓动地来”。哥舒翰受唐玄宗之命,守潼关拒叛军。潼关是长安天险,哥舒翰擅守城。在他的经营下,潼关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当时局势对唐朝非常有利,一方面唐将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另一方面,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若是果真如此,就不会有马嵬坡之变,也不会有《长恨歌》传世了。
但在奸相杨国忠的谗言下,唐玄宗害怕哥舒翰拥兵自重,成为安禄山第二,不断催促他出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知道皇帝已经不再信任他,如果再拒守不出,肯定死得很难看,只得带二十万大军出关。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人。哥舒翰常胜将军的声名,付诸东流。他被属下劫持,投降了叛军,后来屈辱地跪倒在安禄山面前,被当成劝降其他唐将的棋子。劝降不成,他又遭囚禁,最后被杀。叛军过了潼关,一举攻下长安。大唐盛世,至此急转而下。
在历史上,因为不信任导致的转折比比皆是:诸葛亮与魏延、赵构与岳飞、崇祯与袁崇焕……
千年一叹为廉颇
误会与分歧,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如影随形。或许,心心无法相印,是人类被注定的宿命。回望历史,一次次假设:如果他信任他,还会有后来的家国悲剧吗?
战国时期赵国兴衰,跟廉颇是否获得信任紧密相关。司马光后来说过这样的话:“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赵国国运的转折点在于长平之战。起初是廉颇在长平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秦国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坑赵兵四十余万。
长平之战后,接下来发生了艰苦卓绝的邯郸攻防战,其惨烈程度堪称战国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此战秦军四十五万精锐士兵攻城,而赵国刚经历长平之战的惨痛,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平民,人数约有三四十万人,年龄多为40岁左右。在古代这个年龄已经算“老人”了。此外还有大量的13到18岁的弱童。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但赵国此刻君臣、军民同心,廉颇再获信任,任守城主将,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最终大败秦军。
遗憾的是,廉颇后来又因为君王听信谗言被免职。他逃到魏国,后又去了楚国,始终没能获得重用,只留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千古喟叹,最终郁郁而终。可见猜忌始终如毒蛇一般,频繁出没于历史各个年代。
高铁脱过轨,德国人重建信任
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正在经历一场“信任危机”——老人摔倒在地上,“扶还是不扶”这么简单的选择,居然都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重建信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或许,德国人如何走出“高铁阴影”,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998年6月3日上午,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从德国慕尼黑开往汉堡,在途经小镇艾雪德附近的时候突然脱轨。短短180秒内,时速200公里的火车冲向树丛和桥梁,300吨重的双线路桥被撞得完全坍塌。列车的8节车厢依次相撞在一起,挤得仅剩下一节车厢的长度,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伤,106人轻伤……高铁曾是德国人的骄傲,这次高铁事故被称为德国“技术崇拜”的终结,沉重打击了德国人的信心。
但是很多德国人在此后迅速重拾了对高速列车的信任。时至今日,高铁依然是德国人出行的首选。每天有超过21万乘客选择乘坐,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城市间往来穿梭。
《中国青年报》曾在2011年详细报道过德国人为何重新对高铁选择信任。报道上写道:“德国联邦铁路局是监管铁路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权威机构。一旦有证据显示铁路公司未能尽责防范危机,德国联邦铁路局就将作为监管机构介入调查,并组成独立调查小组,对事故原因展开全面调查。检察院也会对相关工程师展开公诉。检察院收集事故资料、技术报告等文件证据。到2000年,艾雪德事故的文档已超过600个文件夹……”
报道还引用了德国联邦铁路局发言人莫里兹·哈克布林克的话:“艾雪德事故原因已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彻底调查过了。现在的重点是如何防止相同的事故再度发生,并施行更为严格的安全规范。德国人已经把从艾雪德事故中吸取的教训,融入到日常规则和安全标准之中了。”
在中国,每一次网络爆出的大大小小的“丑闻”,相关应对的公开透明与否,其实都关系着大众信任的建立与破坏。如何重建信任,凝聚共识,阻止“不相信”像病毒一样扩散,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据《新华每日电讯》关山远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印度警方23日禁止在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继续集会抗议一宗恶性轮奸案,数以千计示威者依旧涌入总统府至印度门一带,要求严惩凶手,加强对女性的保护。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主席索尼娅·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