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
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然而这“迅速”的后面是否真的出于“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
事件突发:“热回应、冷调查”成套路
近期,一些地方对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快速查处的举措赢得群众肯定。“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艳照门”主角雷政富等一批问题官员在跟踪爆料下遭到调查,其中,雷政富从不雅视频曝光到被免职和立案调查,前后仅用了63小时。
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还为澄清突发事件真相起到推动作用。“兰州市长袁占亭戴名表”事件,甘肃省纪委调查证实:“网络所传缺乏有效证据”,网络热炒随后平息。
然而,一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
部分“虎头蛇尾”的热点事件处置,一般有三种套路:
——“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塑化剂”“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污染链到底有多长,流向了哪里,事件真相的调查也远未水落石出。
——号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未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写离婚承诺书被相关部门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
——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责任追究还未启动。“速生鸡”事件,肯德基一份“道歉”能将监管部门职责缺位一笔勾销?
“‘拖延\’被一些地方认定是应对热点事件的有效‘偏方\’。”海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代红说,负面事件成为舆论热点后,调查取证需要时间,但能否真诚作出“解释说明”,考验的是一些部门的公信力。
有头无尾:拷问干部的执政情怀
专家认为,应对热点事件是一面镜子。干部有没有执政为民的情怀,是不是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民意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初衷和态度。“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想知道真相、谁对事件负责、下一步如何改进工作。但是一些地方这三个环节都做不到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有的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很快回应,表态很好,却迟迟没有下文,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真想解决问题,还是纯粹为避免问责、保“乌纱帽”?
个别地方突发事件应对“重事中处置、轻事后反思”,往往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动用公共资源进行应急处置;在事件善后阶段,随着社会关注度下降,“冷处理”成为一些部门的首选。
责任追究:让敷衍塞责者付出代价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对热点事件的调查,无论进展到什么程度、结果如何,都应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发布。不及时查处和回应民众质疑,就是“欠公众一个回复”,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符合“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原则。
对久拖未决的事件处理要加大问责追究。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认为,热点事件责任追究的沟通协调机制仍须完善。“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建议多部门启动专门程序‘全程紧盯\’,只有对敷衍塞责的相关人员行政问责,才能起到惩戒警示作用。”
此外,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专家建议,司法机关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事实上,每一次应对热点事件既是一次严重冲击和重大考验,也是一次改革创新的契机。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推动改革的“机会之窗”,亡羊补牢,才能真正从突发事件中汲取教训。
新闻推荐
1月22日早上,钦州气象局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钦州港辖区能见度小于200米。钦州港交警大队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对机制,结合辖区道路交通车流量的特点,派出民警加强对交通流量大的进港大道与滨海公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