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政记者,每年必经的大型采访活动就是“两会”。无论是省“两会”还是市“两会”,几年的采访下来,同行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程序的严谨性和过程的一板一眼。但是随着中央及省市改进工作作风等相关规定的施行,从今年开始,“两会”从此要变一个面孔了。这改变后的面孔,不是会议内容、本质以及职能的改变,而在于会议的细节和会风、文风的大力改善,使得“两会”显得更加亲民、高效与随和。
最深的印象是材料的精简。每年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我最头疼的就是从长达40多页的报告中找到新闻点和报告的工作重点。这虽然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但真正做下来,翻阅、细读、归纳、整理的过程,也许只有亲身试验过这个活儿的人才能了解。去新闻组报到时,领到24页的政府工作报告,粗略一翻,其中的2012年成绩总结以及2013年的重点工作一目了然,通读一遍,更觉得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报告行文风格已然如此简洁,所以当代表委员们有“今年的人大会开幕式真是高效”这样的感慨也在情理之中。
最有感悟的是听到了代表委员们在分组讨论中的发言。每年听“两会”分团讨论,是个“既幸福又痛苦”的过程。“幸福”是因为从做新闻的角度而言,有些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就是一个可以做大、做好的新闻选题,出于职业敏感性,作为记者多听一听,很有好处,也受益匪浅;“痛苦”是因为有些代表委员们的发言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有时一个下午听下来,满脑子听到的都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所谓“高、实、深”之类的溢美之词和“我表示赞同”之类的表态之言,就本身工作实际和某些攸关全市工作大局的重点话题,却少有人在分组讨论中提及。
而此次的市“两会”,记者却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参政热情和作风的转变。一开口,说报告本身如何的话基本上一句带过,大多是从自身工作实际和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理解报告的,就连“提高拆迁过渡费”、“给一线环卫工人们提工资”等敏感性话题,很多代表委员们都丝毫不讳疾忌医,畅所欲言。因为大家都清楚,进入改革深水区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些话题不仅攸关民生,而且涉及很多普通群众的利益,不谈不言语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更何况,“说实话”已经成为从上至下推行的一种为人原则,说出实话,也才对得起全市人民的信任。
最难忘的是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肺腑之言”。1月16日晚,记者从西北宾馆回家取东西时,与出租车司机闲聊。“西北宾馆在开会啊?今年看不出来啊,没有拱门也没有标语花篮什么的,开会时也没有封路、不扰民,这样的会风真不错。”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对于作风是否转变最有发言权,而群众的赞誉就是对工作作风改进最大的褒奖。
省“两会”即将召开,据省人大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省“两会”也坚持改进会风的原则,不封路、不用警车开道,所有代表一律乘坐会务车,就连会议简报的规模和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会议开得静悄悄,不代表会议没有作用,因为会议的效果最终是要体现在贯彻落实和执行力上的。党员干部的执行力越来越强,给老百姓办的实事越多,只会证明会议开得越成功。相信随着改进工作作风相关规定的施行,我们的会议会变得越来越精炼高效,会越来越得民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3年1月4日、1月14日、2月14日……这些号称“世纪结婚好日子”接踵而至,据悉这些日子预约领证的新人创下了各大节日假日登记人数之最。这其中可有您,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她,没有早一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