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虽然年年都过,但是人们也渐渐发现,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已经倦怠于去享受快乐。回想古人,他们虽然没有高科技,可每年的春节却过得非常热闹,有些习俗我们至今延续,有些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得不承认,古人这年过得其实也很时髦。
古代“春运”发生在春节后
我们现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都会放假,古代也是这样,每一年都有固定的时间放假,而且很多时候是七天假,恰恰是古代官员们的黄金周。
唐代法律规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个节日都要放假七天,元日也就是正月一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那时,除了元日的假外,还有人日(正月七日)给假一天,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给假一天,晦日(正月三十)给假一天,这么算下来,整个正月里,唐代的官员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歇着。要是碰上皇帝、皇后、太后等皇族,恰好在腊月正月过个生日、生个儿子等,就要普天同庆,假期又能多几天。不过如果赶上不幸,皇帝、太后在正月腊月里薨逝,那么这个年老百姓们就没法过了,更不要说那些官员了。
到了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了。宋代实行文官制度,冗员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假期一多,全国众多官员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春节法定的休假天数依然是七天,人日给假一天,元宵节放假三天。到了宋真宗时期,真宗觉得休息得不过瘾,又添了一些节日,正月三日为天庆节,放假五天,正月四日为开基节,放假一天。其实很多节日假期都重复了,不过放假天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过春节时,古代人虽然没有火车,可他们一样得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这其实也是一场小规模的“春运”。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出行很辛苦,为了趁天黑赶到目的地,古人往往要起个大早。女子也一般在正月初二回到娘家与娘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古代家族庞大,互相牵扯的很多,因此过年为了礼节周全,总要都走一遭,即便是平时很生疏的,也会在过年时互相来往。
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大规模春运“迁徙”,古代的“春运”发生在春节后几天,而且“春运”距离很短。
宫廷里元宵节“开集市”
除了官员,皇帝也要休息。以清代为例,清代宫廷中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左右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左右结束。在春节前,由钦天监选定一个吉日,皇帝会举行一个封宝仪式,就是把印玺放入匣子中妥善收藏,开始过春节,而各地衙门也要在皇帝封宝之后封印。从康熙皇帝开始,除了封宝外,还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过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了,乾隆皇帝会写很多“福”字贴在皇宫各大殿中,也会赏赐给臣子。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不管朝廷之事,他还是会以口头形式继续皇帝的公务。
普通的老百姓在元宵节可以上街狂欢,可皇宫里的后妃皇帝就不能随随便便走到大街上,于是皇帝就想出了个办法。乾隆年间,皇帝下令在同乐园开设了买卖市场,集市贸易虽然规模比较小,可也是什么都有,有做衣服的、有挑担卖瓜果的、有茶馆酒肆,不过这里面的老板全是宫廷里的太监,就是图个热闹。他们先从外面的小摊贩进货,讲明是以代卖的形式进行,卖出去的钱会返还给小贩,而卖不出去的货品也会返还。开市以后,王公大臣们可以进去买卖一番,等到夜幕降临,外臣就不可以逗留了,这时候那些被打入冷宫的后妃们就可以结伴去买东西了,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买卖声迭起,煞是热闹。
五花八门的春节习俗
其实,现在我们的春节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淡,在有的大城市,除了超市贴出的大红宣传、家门口贴出的对联外,已经很难寻觅到那种春节的味道了。在这方面,古人可比现代人会过多了,可以说,春节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欢的日子。
在古代,除了贴对联、放爆竹之外,古人还有很多新奇古怪的主意,在没有电视、电影、电脑的封建社会,春节的确给了他们尽情释放的机会。那时,如果亲戚朋友之间相隔太远,无法亲自上门拜年,他们就会用名片拜年的方法。在宋代,这种名片叫“飞帖”,由各家的小厮仆人代替主人送去其他人家,而每家又在各自的大门上挂一个红色的纸袋“接福”,用来装飞帖。
古代还有正月十五游城墙的习俗。在古代,深闺女子很少有出门的机会,到了正月十五,她们总算可以见着外面的世界了,这一天少女们结伴早早地登上城头游走,祈求祛除百病。
另外,过年时每个人都要喝一种酒——屠苏。相传药王孙思邈每逢腊月,都要分给乡亲们一包药,百姓用这些药泡酒,可以达到驱寒、驱除瘟疫的作用,因为孙思邈的屋子叫做“屠苏”,所以乡亲们就把这种酒叫做屠苏。最有趣的是,这种酒要先给小孩子喝,家中最年长的人要最后一个喝。
猜灯谜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活动,正月十五里,花灯会将街道装饰得异常夺目。清代至民国年间,辽宁各地每逢重大节日,都会有百姓们提着花灯上街庆祝的情况,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很多这样的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夜里,每个人都提着自家做的最漂亮的花灯,点上蜡烛,跟着队伍在村子里走上一圈儿,非常壮观。花灯可以说是古代点亮节日气氛的最重要道具。
街边看大戏 府邸唱“春晚”
现在的人大多会在除夕晚上边包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其实古代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只不过没有电视直播,也没有大明星。
古代,在春节期间大街上会出现游行的队伍,而且各朝代各地区都不一样,有的会演社戏,有的会舞龙舞狮,这种游行有的地方称其为“演春”。就是到了现在,在某些农村,一到春节,就有村子里组织的杂耍队、舞龙队,一路欢呼着扭着秧歌,挨家挨户门前表演一番,等舞到了村子的中心,就会停下来表演更丰富的内容,引得百姓们驻足观看。
至于古代有钱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戏了,他们会在自己家里搭戏台,邀请戏班子开锣。在《红楼梦》里,贾家女人们每年高兴了就会看戏,特别是在春节、正月十五的日子里更是不能缺少的,而且他们的戏班子还是家养的。正月十五的晚上,贾母在大厅里摆了几席酒,邀请荣宁二府的子侄们进行家宴,吃喝中欢快度过一天,在府邸看完“春晚”后,府上的人还会放烟花助兴。这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的人过除夕,人们看春晚只是为了消遣,真正的娱乐却是和家人一起团圆。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如果不是他找上门,我根本不知道房子装错了”——重庆男子弄错门牌号,花费18万元误装修了别人的新房。“一个台播到40多集,播广告时,她还跳到另一个台,从30多集继续看,还拿着遥控器不许我换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