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老在小区的院子里听居民们议论一件事儿:笔者所住小区的东边某一栋楼发生一起盗窃案,四名犯罪嫌疑人以搬家为名,将一户居民家盗得干干净净。据说,四名窃贼在盗窃过程中,遇到了小区的保安和物业人员,且与楼上楼下邻居无数次擦肩而过,但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平常的搬家行为,所以使得整个作案过程十分顺畅。就这件事情而言,小区保安和物业人员也许会负上一些道义上的责任,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邻居之间彼此都不认识。思及此,我就特别想念小时候平房四合院里的邻里守望相助了。
别以为这样的窃案只是个案,在彼此孤立的社会里,它随时有可能发生。曾几何时,邻里关系比亲戚还亲:一群小孩儿在胡同里跑着玩,邻居谁家饭做好了,就去谁家吃饭;家长不在家,孩子也会托付给邻居;夫妻吵架了,经常有邻居主动过来劝架、调解;有人生病了,邻居会边打电话叫救护车,边七手八脚地把病人往外面抬。可如今,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邻里间已难觅这些温馨场面,邻居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大多只会“猫眼看邻居”,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城里人,门对门,见面不相认”。譬如,同住一栋楼,你熟悉邻居的长相,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绝大多数人可能都答不上来。“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谚,如今面临“作古”的严峻挑战,高楼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成为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城市病”。那么,以前我们住在平房里,和现在居住在大楼中截然不同的邻里关系,是怎么造成的?到底是什么隔断了邻里间本该“胜于远亲”的亲密与和谐?我们又该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这一切,首先要从治愈“邻里冷漠”的城市病开始。
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从大处说,和谐邻里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邻里不和谐,社区、社会难称真正和谐,如今因邻里纠纷而导致的故意伤害案还少吗?从小处说,新时代的人们,并非不再需要融洽的邻里关系,相反,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使我们更需要邻里互助。而邻里互助,当然要建立在融洽的邻里关系之上。“远亲不如近邻”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谁家不会遇到困难?当困难来临时,能及时伸出援手的,往往就是邻居。如果邻里间经常走动,上述盗窃案或者一些独居老人死在家中的悲剧,或可避免。
对于目前的邻里关系现状,我们也许可以找出一箩筐缘由。比如,高楼大厦取代胡同和大杂院,楼越住越高,防盗门越装越厚,邻里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戒备心理也越来越强;又比如,人们更看重物质,无暇顾及邻里情感;再比如,人们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邻居等等。应该承认,这些因素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但其他一些致使邻里关系趋冷的因素,却可以避免。至少,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在这方面应该发挥粘合剂的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引导和协调,使邻里之间走动起来,让多了解、多沟通、互相照应成为一种“邻里自觉”,倡导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睦邻关系。而我们作为个人,更应该学会与你的邻居主动交流,多想想自己为改善邻里关系能做些什么。
新闻推荐
河北省平山两河乡两河村一老人在送孙女、外孙女上学的路上,捡到一瓶酸奶。当两个孩子喝下酸奶后,全身抽搐、最终丧命。警方调查发现,是另一家幼儿园的园长与两名孩子所在幼儿园,因争抢生源产生矛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