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游仙 开创跨越发展新纪元

来源:绵阳日报 2013-05-12 03:23   https://www.yybnet.net/

【核心提示】

当时光转到2013年5月,蓦然回首,距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整整五年。五年间,在游仙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进的游仙人穿越灾难、不畏前行,用历劫弥坚的精神、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灾后跨越发展的崭新诗篇。

亿元以上企业,震前仅有14家,2012年达到50家,绵阳科技城光电产业园、电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雅化工业园等现代化特色园区加快崛起;按照“串珠成线、合线连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游仙将绵梓、胜忠沿线魏城、新桥、街子、忠兴等6个乡镇33个示范点作为“破发点”,74.5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示范片已基本形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援助就业力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系列惠民举措,让群众真切感知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全区灾后重建项目754个,完成了超过建区10余年总和的投资建设。新建和维修加固农村住房10.3万户、城镇住房3.4万户、学校45所、医院31所、敬老院23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45个,重建公路393.4公里、水利设施114个。初步形成“三环四纵”交通路网,全面实现乡镇通水泥路,基本实现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全域灌溉,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4.7亿元,是2008年的1.9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1.2亿元、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5倍、2.4倍;全区财政总收入9亿元,是2008年的3.5倍;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是2008年的2.1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亿元,是2008年的1.9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1元,比2008年增加9329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931元,比2008年增加3675元。

城乡统筹

跨越新生“蝶变”游仙

5月,收获的季节。放眼游仙,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一个个风格鲜明、错落布局的集中式居住小区,似珍珠散落在青山绿水间。沿绵梓路前行,游仙柏林镇发展了玫瑰、葡萄、金银花、祥瑞林业等特色产业,集游、赏、品、摘、住“五位一体”;魏城镇花庙村打造的“葡萄主题公园”已基本成型。沿绵盐路前行,由新华林业投资的“小枧植物园”建设正火热进行。从新桥沿胜忠路至忠兴镇,游仙首批市级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已初具规模。

“5·12”特大地震致使游仙10万余户农房损毁,农村道路、桥梁、渠系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到重创。秉持安民为先理念,转入灾后恢复重建后,游仙将永久性农房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推进集镇化发展”的原则,游仙对上百个大小集中建房点进行统一规划。在满足居住的同时还留下猪圈、鸡舍、蚕房、小加工房等生产空间,以顺应发展要求,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房子建好了,如何避免群众守着新屋过穷日子?游仙区委、区政府决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游仙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按照“串珠成线、合线连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首先将绵梓、胜忠沿线魏城、新桥、街子、忠兴等6个乡镇33个示范点作为“破发点”,通过构建统筹型捆绑式投入机制,整合农发、水利、交通、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片围绕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加强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以“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游仙区以街子、忠兴、魏城、新桥为核心的74.5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示范片已基本形成。全区所有乡镇已实现水泥路互联互通,三环四纵“1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成为游仙新农村亮丽的风景线。今年初,游仙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城乡统筹,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是前提。游仙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农业、鼓励农民变土地资源为资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街子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实现“全域灌溉”及100%的村通水泥路,园区内高中产田占比85%以上;魏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招商流转土地9800亩,引进业主25个。业主租地经营、土地折价入股、生产经营合作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城乡统筹,产业是支撑。围绕“新村依托产业建,产业围绕新村转”,游仙依托无公害蔬菜、畜牧、花卉林果、粮油、茧丝绸五大优势产业,狠抓特色产业开发,推进农业设施化;狠抓规模基地建设,推进种植区域化。仅2012年,全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户、达到32户,建立各类专合组织213家,建成鲜活农产品直销店2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目前,全区已建成万亩田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8个,以街子乡、新桥镇为核心的10万亩蔬菜基地基本建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新农通、三网合一等现代信息服务实现全覆盖。

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游仙农业呈现出空间布局上以新农村示范片为核心,近、中、远郊分层发展;生产形态上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生产组织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推陈出新、农民变身为股东或产业工人等现代农业的新景象。

作为游仙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街子乡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的产销模式、体验观光的休闲经济以及种养互补的循环农业,引进万亩田、向山科技、经科菌业、雪梅生态等现代农业开发商,近万亩沿线连片的菜地、大棚、藕塘、林木基地、开心菜园,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吸引不少市民慕名探访。

魏城佳昊农业产业园在花庙村流转土地500亩,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带动了魏城镇绵梓路沿线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灾后农业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为游仙绘出一幅幅新农村的锦绣图画。

作风建设

驱动游仙跨越的“推动器”

每月1-2个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保和富山、芯联芯等一大批企业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现代农业“一区三带”产业格局显现……回望5年发展,社会转型、灾后重建、人口流动、拆迁安置、涉法涉诉纠纷,新矛盾新问题考验执政智慧,更拷问干部作风。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游仙一直把干部作风作为廉政建设的外在标尺与跨越发展的内在保障,深入一线抓建设,深入企业问发展,深入社区看民生,深入田间摸实情,努力做好“发展、稳定、和谐”三篇文章。

把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好,给力发展。游仙坚持区领导联系企业、搭建银企融资平台、派驻项目服务专员、畅通绿色审批通道等举措,推动新建企业落地生根、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园区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登记并联审批工作机制,被确定为全市并联审批试点区。

科莱电梯负责人清楚地记得,龙兴科技、科莱电梯、湖山音响等三季度工业项目集中竣工前10天,道路硬化、环境打造等工作还几无成效。承办单位游仙经济试验区喊响“倒时差”工作法,白天连着夜晚干、一天当作几天用,在“企业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终于高质量完成了人们当初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工人梁友超亲眼见证,2011年国庆黄金周,为将因阴雨影响的施工进度夺回来,开发区管委会领导蔡顺利、何骥轮流带班,推进项目平场及干道建设,共开挖土方约35万方,完成场平近200亩。“游仙要在全省构建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关键还是靠产业,重点仍然在项目,我们必须为推进项目建设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游仙区区长罗蒙强调。环境、服务、作风、效能……成为实现跨越发展内生动力。

把最突出的问题整治好,营造稳定环境。游仙区纪委完善“四级责任体系”,加强专项督查,聘请行风监督员,制定《问责办法》,用制度保障抓落实。某乡镇节假日值班领导脱岗,相关人员被通报批评;某局上报材料出现严重数据错误,相关干部受到“行政告诫”;某局工作人员粗暴执法被投诉,次日该局领导就带领工作人员上门道歉并取得当事人谅解。

特别是2013年开年来,结合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游仙专门出台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各项会务安排,统筹协调各项年终检查评比,显著压缩了各项会务检查时间与财力支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管理效益,得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可。

把最困难的群体关心好,奏响和谐之曲。作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游仙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社情民意调查等群众维权体系,加强和完善两新组织、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及治安重点地区管控,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以拆迁安置居民为主体的石马镇中科社区建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居委会为支撑、联户代表议事会和社区事务监事会为主体的组织管理体系,社区事务井井有条,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7个样板示范社区之一;东林乡以农村社会血缘、地缘、亲缘等为纽带,率先创立联户代表制度,参与民政救助、惠农补贴、项目建设等村社事务决策、管理与监督,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崭新的机关干部作风,为游仙的跨越发展构筑了一个全新的起跳平台。2011年,游仙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列全省第九、全市第一。2012年,党务公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电子监察规范化建设和“勤廉指数”测评等多项创新工作在省、市推广,并被推荐为全省惩防体系建设先进集体。近五年来,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中保持“出色完成”等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建区20年的游仙,经历震后五年的励精图治、起立起跳,正按照“实施跨越发展、建设富乐游仙”的总体取向,昂首开启“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纪元!

两化互动

助力区域经济“撑杆跳”

走进五里梁,但见厂房星罗棋布、柏油路纵横交错、车间机器飞转……这里,就是游仙区地震后新建的工业园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南区五里梁工业园。“在2011年9月前,五里梁还是一片荒坡!”游仙区区委书记丁湘说,在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工业举措之下,仅去年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了12.81亿元,引进新加坡芯联芯、保和富山铜鑫铜业等20个项目,总投资达112亿元。

园区速度折射“5·12”五年来产业重建的“游仙速度”:亿元以上企业,震前仅有14家,2012年达到50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008年的23亿元,到2012年的75.3亿元;绵阳科技城光电产业园、电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雅化工业园等现代化特色园区加快崛起;新加坡芯联芯光电产业园从签约到落地到生产仅用了短短45天;保和富山开工建设不到一年,今年已实现产值13.5亿元、纳税近7000万元,引进建设关联企业4家——震后游仙,正成为投资洼地、开发热土!“5·12”汶川特大地震,游仙区233家工业企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0176万元,间接损失32357万元,全区95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84户企业受灾,损失金额34944万元,巨大的灾难使游仙区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灾难已经发生,是简单的恢复重建,还是化危为机,深层次推进工业格局变革?游仙坚持不懈以“工业强区”战略为引领,全面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实现产业起立起跳、转型升级。

做大园区。在已有游仙经济试验区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推进建设省级开发区游仙经济开发区。该区分三大块:一块是南区(小枧沟镇、建华乡),近期规划面积23.2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控制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的200亿元工业园区;北区(石马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49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以军民结合、电梯整机及零部件为主导的100亿元工业园区;东区(新桥、魏城),重点打造以化工、食品医药产业为主导的100亿元中小工业园区。全区由此新增园区面积25.38平方公里。

做优产业。在南区,依托新加坡芯联芯,力争通过3—5年努力,引进30—50家光电企业,构建我国西部光电产业发展集中地,最终建成享有全国乃至国际声誉的中国“西部光谷”。以保和富山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为抓手,力争用5年时间,将游仙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基地;在北区,依托以科莱电梯为核心的电梯企业,致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在东区,依托雅化集团,重点发展民爆相关产业。由此,初步构建起以节能环保、新材料及电子信息、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及医药四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构架。

做强企业。五年,东材集团、雅化集团完成上市飞跃;东材、兴事发、丰泰、开元磁材等扎根型本土企业加快扩张,新建产业园全面投产,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连年保持在30个以上。2008年全区技改投资仅为6.5亿元,2011、2012年,则分别达到15.8亿元、22.1亿元,园区、产业、企业五年超越“三倍增”。曾作为游仙工业“摇篮”的游仙经济试验区,在实施“退二进三”的同时加快现有工业转型升级。如今,辖区科莱电梯、兴事发门窗、东材绝缘材料等一批产品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等荣誉,其产品畅销全国。

在工业强区战略的引领下,全区工业经济一路高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72.8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81.2亿元,增长2.5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4倍,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发展格局。

通过震后的发展,工业的崛起已真真切切成为游仙经济的“脊梁”。依托工业崛起带来的发展力,游仙大力实施“两化互动”,通过“东转西承、南拓北伸”积极打造组团式城市新区,拉伸城市发展框架。即在经济开发区南区小枧、建华建设20万人的城南组团,在北区石马、东林构建10万人的城北组团,在东区新桥、魏城构建产城一体的10万人特色集镇。三个产城新组团通过城市快速通道连接,与沈家坝、开元场、试验区一带的主城区构建起“一中心三组团”的产城园城共同体,从而实现“建园区”与“造新城”同步演进。

2012年,游仙城镇面积达到38.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6%。投资20亿元的聚福物流园、投资2亿元的长城国际酒店启动建设,投资超25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大型家居建材城加快筹建,石马-东林物流园列入全市规划,堂宏国际等中高档商贸中心投入运营……按照新型工业、新型城镇、现代农业联动发展要求,游仙通过旧城改造、园城一体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曾长期被视为游仙产业“短板”的三产招商,在震后五年实现历史性突破。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房地产投资2.3亿元,2012年,两项指标均实现翻番增长。

民生改善

描画游仙人的“幸福读本”

走进魏城镇关帝村,一幢幢现代美观的川西北民居吸引了众人目光。小区内,文化站、娱乐健身设施、垃圾处理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而地震前,这里道路泥泞,更没啥配套设施。用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日子比地震前好了不知多少倍!

巨变的背后,是游仙区委、区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

“实施跨越发展、建设富乐游仙。‘富\’就是实现强区富民。‘乐\’就是人民安居乐业,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在游仙区第五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丁湘如此诠释。

一直以来,游仙区十分重视民生,尤其是地震后,把民生放在了一个至高的位置。按照将游仙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宜居区”构想,游仙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矢志不渝地按照“新城区、大郊区、生态区”这一定位,全力打造一个宜居宜商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让群众能真切地感知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为此,游仙从多方面推进了系列举措改善民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方面,在城区,推进游仙镇、桑林坝等区域旧城改造,提升城区道路、电力、通讯、污水管网、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在乡镇,以区域性中心城镇为核心,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延伸,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全区“三环四纵”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全域灌溉面积不断扩展,基础设施水平借力重建一举实现“跨越二十年”目标。

促进就业方面,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大援助就业力度,从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区累计实施创业培训1460人次,为创业者减免税费398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901万元。

社会保障方面。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全区符合参保条件的20.5452万人中,已有20.4565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9.57%,待遇发放达100%。

文化方面。着力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新建起22个镇乡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村书社”覆盖率达100%以上,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医疗卫生方面。卫生院正成为乡镇最现代化的场所。在重建后的魏城镇卫生院,门诊大楼整洁敞亮,楼内小院安静优雅。更让游仙群众暖心的,是各项卫生惠民政策的密集落地:游仙对34万参合农民实施免费体检,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率先建立城乡医保门诊统筹补偿模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等。

教育方面。通过整合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游仙初中学校由原20所缩减为15所,有5所学校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重建既使城区学校拥挤不堪、部分乡村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得以改善,困扰农村学生的住宿难、吃饭难问题也得以化解。而依托设施条件大幅提升的机遇,游仙还分4批次建立45所乡村(社区)少年宫,全面拓展素质教育阵地。坚持重建与教学质量同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幼教、职教等各项指标均创建区以来最佳。

把事关百姓的事办好、办实,尽力让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群众安居乐业,和谐幸福”正成为游仙民生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撰稿 舒小波 杨竹梅 陈莹莹 编辑 刘小庆 组版 宋燕 校对 张迪然

新闻推荐

“满血复活”《姜戈》魅力依旧

12日,经过32天的漫长等待期,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首次登陆中国内地银幕的力作《被解救的姜戈》(简称《姜戈》),终于与观众在电影院相见。虽然减去了部分暴露镜头,但电影整体的完整性依旧没有被破...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游仙 开创跨越发展新纪元)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