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珍奎 张涛 本报记者 钟述强 韩艳
5月的阳光,明亮而清澈。安县地震灾区,满眼尽是生机与活力。
5年前,在突袭的灾难面前,安县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友爱互助、自强不息”,废墟上升腾起希望,灾难中迸发出力量,安昌江畔,滔滔江水奔腾而过,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振兴的美丽梦想扬帆起航。
5年来,安县国民生产总值由2007的50.7亿元攀升到2012年底的84亿元,工业总产值由震前的38.5亿猛增到120亿元;旅游总收入由6.38亿增长到14.7亿元;财政收入由2.86亿增长到13.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47元增加到8472元。
“两化”互动,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安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鲜明举全县之力加快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导向,坚持走“以产立城、以城带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62户,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0.06亿元,是地震前的3倍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6.15亿元。现有长虹、华晨、中联、宏达、得润5户上市企业分(子)公司,有好医生药业、银河化学、朗迪3户企业正在运作上市,有好医生药业、长虹、华晨3个“中国驰名商标”,有好医生药业、银河化学、绵樱鸭业、秀湖纸品、浮山水泥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有7个四川省名牌产品,银河化学、安县纸业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启明星磷化工建立了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好医生药业正在申报市级技术研发中心,银河化学已成为全国标准化铬盐工作组组长单位,入选“四川企业100强”。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聚集群发展。安县把园区作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努力打造“工业发展高地、城市组团新区”。目前,“一区多园、一园一主业”格局初步形成,汽车产业园、医药食品产业园、凯江工业集中发展区、物流家居产业园、建材产业园加快发展。核心园区由2.38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正在完善3.8平方公里的向西拓展区控制性详规,园区已累计建成道路30公里,形成了以辽宁大道、辽安路、物流通道为主干的便捷交通体系,道路、水、电、气、排污、防洪、通讯、绿化、亮化、生活配套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突出产城一体,城镇发展实现新提升
安县围绕“绵安同城化”发展方向和“科技城后花园”发展定位,按照“产城一体、功能分区、组团发展”原则和“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战略,整体打造“川西北最秀美县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加快提升河西主城区承载能力。从2007年开始,安县滚动实施了“水韵生态家园项目”、旧城区改造和道路管网改建工程,初步完成了县城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亮化和“三纵两横”路网建设,县城风貌得到整体改观,城市宜居功能逐步完善。滨河带和银河大道景观改造、湿地公园和城市绿地公园等标美工程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人气商气进一步集聚。辽安路二期、环城公路、物流通道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路网,拉近了绵阳市区与县城的空间距离。县城规模快速扩张,建成区面积由搬迁时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6.3平方公里,县城总人口达到6.5万。人气兴旺、四季有花、水韵风情尽显的“滨水安县·美丽花城”魅力凸显。
目前,安县县城市政道路达65条,跨河大桥达4座,构架起“四横四纵一环”城市路网;预计投资5亿元的水韵风情街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将实现“旧城有活水,新城有水景”,促进县城风格的整体呼应和品位升级;同时,加快推进330余亩、80余万平方米的旧城区改造项目,打造一批餐饮、文化、旅游、商贸、创意等特色街区,不断加快川西北最秀美县城建设,把更大的空间留给群众,让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突出产村相融,新村建设展现新风貌
5年来,安县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突出“产村相融、产村同步”发展理念,全县形成川西民居风格新村聚居点638个,建成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新农村综合体3处。农户聚居点处处前庭后院、种花种菜,切实展现了田园风光、地域特色。其中黄土镇“阳光菜地、幸福新村”集聚农户915户、种植蔬菜5500余亩,成为聚居适度、一村一品的新村样板区。与此同时,全县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234个,建设完备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络,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创建、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居民共享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花荄镇柏杨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加快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安县大力发展水稻制种、粮油、药材、蛋鸡、肉鸡、生猪6大主导产业基地,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产业模式,规范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4个,农村专业合作社140个,带动农户达70%以上,全县连片种植规模达34万亩,规模养殖户达5420户;花城果乡、香草天空、猕猴桃走廊、中国养殖公园等规模化种养声名远扬;“好农”牌系列鸡蛋、土鸡、果蔬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绵安新农村示范片通过三年来的加快建设,2012年底,农业总产值达到11.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41元。
突出生态旅游,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震前,安县形成了罗浮山、千佛山、寻龙山、白水湖(三山一湖)旅游产业格局,罗浮山保健温泉、雎水春社踩桥等知名度日益提高,安县旅游品牌基本形成。震后,寻龙山划归北川,千佛山遭受重创,安县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为此,安县积极调整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打造国家级“罗浮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配套建设万生罗浮山五星级温泉度假村;原地异址重建晓坝旅游场镇,成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又一亮点。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安县把乡村旅游作为景点旅游的补充,“辽安路乡村旅游产业带”和“龙门山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形成规模,全县农家乐总数达到55家,其中星级“乡村酒店”和“农家乐”13家。
2011年,安县成功举办震后首届“雎水春社踩桥”活动,参加活动群众达到空前的20万人;2012年,绵阳市“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春社·雎水踩桥”摄影大赛在雎水镇太平桥举行,“春社踩桥”民俗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2013年,绵阳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在安县“花城果乡”开幕,安县旅游品牌声名远播,新华网、人民网、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安县还编制完善了《安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有效开发出了“千佛山家宴”等特色旅游商品,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突出管理创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5年来,安县始终把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统筹资金项目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全县教育、卫生、就业等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推进教育体育事业均衡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安县被确定为全国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县。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012年,安县各类社会保险参保36.3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21178人。农村和城市低保实现全覆盖,五保供养水平逐步提高。新建保障性住房1346套。总投资3.1亿元统建5个安置小区2463套安置房,妥善安置征地拆迁农户。
安县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畅通信访渠道,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普遍推行“621”群众工作机制和“大调解”、“挂包帮”工作机制,“大接访、大下访、大走访”活动广泛开展,“网络问政”工作稳步推进,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新的形势下,安县更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安县县委书记赵迎春说,我们要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力争走在全省发展振兴、跨越发展的前列。
2013年,安县突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主题,强化多点多极战略支撑,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按照“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绵安同城、城乡共荣”的发展路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枢纽,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着力推进城乡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四位一体的互动统筹,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将工业园区、“绵安产业带”建设成为全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努力将安县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两化”互动先行区和统筹城乡示范区。
新闻推荐
12日,经过32天的漫长等待期,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首次登陆中国内地银幕的力作《被解救的姜戈》(简称《姜戈》),终于与观众在电影院相见。虽然减去了部分暴露镜头,但电影整体的完整性依旧没有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