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民数量不容乐观,而更令控烟工作者焦虑的是,正有一批“校服烟民”加入吸烟大军,他们是尚穿着校服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调查显示,上海中学生尝试吸烟率达到13.4%,吸烟率则为3.9%。
5月31日是第26个世界无烟日。近日,上海市爱卫办举行“远离烟草烟雾危害座谈会”,降低青少年吸烟率成为卫生部门、高校公共卫生专家、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今年,上海将首次尝试把烟包警示图板覆盖全市高校及中小学,且正在研究相关控烟教育计划。
青少年,不容忽视的新烟民
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的这项调查历时两年,覆盖全市5个区县的4万名中学生与大学生。“女学生的吸烟率呈上升趋势,而学校间的控烟教育又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认为宣传控烟可能诱导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另外,青少年吸烟的同伴影响巨大,如果身边有同学吸烟,其他同学尝试吸烟的可能性会随之提高。”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何亚平称,学校控烟教育的做法与考核有待明确,此外,一些延伸问题也需要理清,比如如何减少“教师校门口吸烟”现象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扯掉烟草广告的“科技外衣”
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拒绝烟草广告、促销、赞助,因为控烟专家注意到,近年来烟草广告常常穿着“科技外衣”。
就在最近,一则“日本教授宣称吸烟与健康无直接关系”的报道传到国内,关于“低焦油烟”等所谓“高科技”烟对健康影响较小的说法也时有报道,在专家看来,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误导性不小。日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向青少年传播了“低焦油烟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健康影响降低”的信息后,17.9%的受调查者对吸烟行为的认可度上升了。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之最,与我国烟民人数多有很大关系。”胸科医院肺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韡旻表示,吸烟对肺的危害历经几十年研究,早已论据充分,所谓“日本教授”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
“文化”控烟宣传方式有讲究
专家分析,另一个促使青少年成为烟民的是烟草的文化因素。烟草在近现代许多文化产品中留下了痕迹,许多名人都有抽烟的习惯,而烟草公司更是巨资塑造精致的烟具、华美的包装,营造“烟文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郑频频认为,对所谓“烟文化”应加大力度予以抑制,并覆盖到杂志图片、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各种文化产品。
不过,如今要从“文化”上控烟、减少“校服烟民”,还存在不少难度。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表示,青少年控烟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更需要家庭、社区、社会、学校全方位行动。青少年充满好奇,对他们宣传吸烟危害要用易于他们接受的形式。
(据文汇报)
新闻推荐
4日,吉林德惠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火灾发生已经超过24小时,。截至目前,该起事故已造成119人死亡,70多人受伤。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通知遇难者家属认领尸体,能够确定的遇难者遗体只有67具。技术人员正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