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文/图
山亭区凫城镇南北有两条河流,一条发源于黄山前,一条发源于定盘山口,从东向西流经整个凫城镇之后,汇集于西集镇的两河岔,始名龙河,这条河便是薛河的南支。8月5日,本报“走薛河”采访组一行来到凫城镇,走进这片青山绿水,走近薛河南支源头,被其美丽的原生态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山里人所折服。
◎山上多名寺
“我们凫城镇有山有水,山上植被茂密,水中游鱼嬉戏,自然风光秀丽,素有‘山亭南大门,枣庄后花园\’之称。过去许多山上建有庙宇,如灵泉观、龙门观、霖泽庙等,可见在古代当地的宗教文化是十分发达的。”山亭区凫城镇宣传报道站站长赵宗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沿着一条新修的柏油路,记者来到位于凫城镇东部的庙南峪村。路旁的青龙河,自东向西流淌,哗哗作响。村西的河边,便是枣庄市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灵泉观。赵宗侠告诉记者,灵泉观又称“千佛檐”,始建年代不详。当地传说唐代薛仁贵东征路经此地,因粮饷匮乏,不得已将该庙原来铜质檐砖拆下铸钱,而以陶制砖仿原样代替,这一传说与五代周世宗销佛铸钱的史实有很大关联。专家考证,佛教造像之风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唐以后渐衰,该寺观的始建年代应在隋代以前。《峄县志·祠祀》卷载:“灵泉寺,创自隋开皇时。宋代历年重建。明弘治、嘉靖间再修。”至今观内遗留4块石碑,其中有两块分别为金皇统七年(1147年)和明崇祯八年(1635年)重修庙宇时立。在金皇统七年碑下款还附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题识,说明灵泉观在历史上最少已修建过5次。灵泉观对面的云谷山阴有梁王洞,据说是南北朝时梁武帝所凿,灵泉观也传为梁武帝创建。据说萧衍年迈时,曾私下前来出家静心,并在此著述佛学著作。现在灵泉观有玉皇庙、关帝庙各一座,廊檐砖面上模制出许多浮雕佛像,造型生动,形态逼真,据说在我国十分稀少,对于研究中国的佛教史、雕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路东行,采访组又来到了被评为“山东省水利风景区”的龙门观。赵宗侠说,龙门观原名白云庵,为枣庄市名胜古迹之一。据清康熙《峄县志》载:“龙门观在县北六十里沧浪渊西,以山为龙门,故名。一名白云庵,俗传为唐代白牡丹修真之所……创自宋元年间,及至明朝弘治、政德亦数加修葺。”根据对残存碑碣和观前古杨树的分析,龙门观创建年代久远。相传龙门观分前后两殿,前殿有三清神像,后殿有玉皇像,配房计20余间,道士六七人,庙地百余亩,山林一片。山间依崖傍水之处,分布着白云庵、清闲庵、清竹庵、牡丹庵等庙宇。1931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派其58师15旅进剿山里,观庵被焚,道人也多云散。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组建临、郯、费、峄4县边联县政府,在龙门观设区部。1939年,龙门观成为峄县领导人的临时住所,后来成为培训抗日干部的学校。1959年,建立国营林场,场部即设在龙门观旧址。
在凫城镇最东部的沧浪渊,记者看到,溪流滚滚,瀑声如雷,渊潭深不见底,使这“孔子闻歌之处”愈加显得神秘。赵宗侠告诉记者,渊畔就是著名的霖泽庙。霖泽庙始建于宋代,现在的建筑为附近村民自发重建,肯定早已没有了原来的古朴和庄重。大殿前十几通石碑,记载着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庙宇的情况。庙宇虽历经沧桑,但此处的自然风光依然如故。
◎白水绕凫城
赵宗侠告诉记者,在凫城镇,说到水,当然避不开白水泉、灵泉以及龙门观、沧浪渊等,白水泉、灵泉直接流进了薛河源头的青龙河,龙门观的水是间接流进。沧浪渊是峄县氶水(大沙河)的源头,河水一路向南,直达运河,虽和薛河关系不大,但她和凫城镇的另两条河流一样,滋润了这片土地,养育着这方百姓。
在东凫山村附近的小山下,一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清澈见底,叮咚作响。赵宗侠说,溪水是从半山腰的白水泉流下来的。及至山根,水声愈加响亮,溪流似一条玉带悬于半山坡,或流淌成溪,或跳跃成瀑,婉转前行,直至百余米之外的山底。记者缘水登山,看其源头竟是山腰一半人深的石隙。冰凉的水从石隙中直泄而出,水花四溅,因内外温差大,石隙中雨雾弥漫,喷在脸上颇感清爽。
家住市中区市府名苑的戴女士和丈夫开车专程前来带水,她说,经常听朋友们说白水泉的水质好,风景美,这次是慕名而来,确实是名不虚传,实在是太美了。在山脚处洗衣服的李女士告诉记者,白水泉每年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喷涌,附近的村民都吃这里的水,烧开的水没有水碱,经常有人来观景带水。
赵宗侠说,庙南峪村南河道内的灵泉,泉水清冽甘爽,一年四季不干涸。灵泉用石板搭砌,水满溢出,流入青龙河中,清波激荡,声如碎玉。泉边许多老树,浓荫下覆,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灵泉北面五十多米处的灵泉观就是因泉得名。而龙门观是1959年在上游截溪水建起了龙门观水库,水面百余亩,三面环山,峰峦叠抱。上游没有村庄,库水清澈洁净。夏日百泉齐涌,积于库中,库水七八米深,碧绿如镜,如宝石般镶嵌于群山之中。龙门观绿树掩映,山水清音,现在早已成了一处休闲度假、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免费开放的好山水,每天都会迎来大批的游人。
虽然实地采访了几处河流、水库、名泉,但记者一行心底惦记最多的还是滴水村的吃水问题,因为多年来该村靠山崖下的滴水生活,吃尽了没有水的苦头。滴水村在凫城镇最北端,依山而建,全村有村民350户1500人。村南有一条小河,在河的南岸有一段4米多高的石崖,石崖有泉水从上滴落,一年四季滴流不断,该村以此得名滴水村。
当记者一行来到西滴水村时,村头哗哗流淌的溪水告诉我们,这个夏季村子里吃水看来是不成问题。果然,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吃水难已经是老黄历了,三四十年前在石崖下建起来的蓄水池早就不用了,现在每家都有了水窖,用水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到山崖下刮水、挑水吃了。
◎幅军留故事
“抬枪大炮佛朗机,打完韩三打韩七;打了韩三抢元宝,打了韩七抢闺女。”这是流传于鲁南一带的民谣,传颂的是清朝咸丰年间当地幅军农民起义领袖刘双印,领导幅军反抗封建官府统治的传奇故事。刘双印是峄县人,咸丰年间组织幅军起义,队伍迅速扩增至数万人。他在峄县北部的云谷山安营扎寨。幅军全盛时期,曾四处出击,南下运河,北攻蒙阴、莱芜,东逼临沂、日照,向西挺进曹州境,与捻军、黑旗军配合,屡挫官兵。他们不畏强暴,反抗封建官府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被人们编成歌谣、鼓书四处传诵。
赵宗侠说,云谷山位于庙南峪村南,此山出名是因传说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曾在此居住,并派精兵在此扎寨防守,又因这儿曾是幅军农民起义领袖刘双印的主寨。如今云谷山上依然有梁王洞、梁王寨、跑马岭、点将台等旧址,山上寨墙、营房遗址尚存,寨门前插旗杆的深口孔完好无损。记者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一块巨石悠然进入视线。在巨石的右侧不远处有一山洞,为梁王洞。梁王洞洞口阔大,约有二米宽三米高,洞口壁上有字的痕迹,现已不清楚。进入洞穴不远处,两侧洞壁上有人工开凿的多个孔,或许是当年为安装门扇用的,洞里宽敞、幽深,洞内光线暗,脚下的碎石块很平整,洞壁整齐,层层岩石光滑、湿漉,很多蝙蝠飞来飞去,据传此洞是梁武帝所凿。与梁王洞遥遥相对的梁王寨,位于梁王洞西、千佛崖村东的一个山峰上。在梁王寨峰顶,可以看到军队扎寨时打下的许多石孔,砌垒的寨墙整齐有序。寨南地形开阔,依稀可以看到毁掉的寨墙和散落一地的石头,长约二三十米。寨东地势险要,草木杂乱丛生,只有一处通道,令人不禁联想当年战争的残酷。
多少年风风雨雨,现如今的云谷山成了旅游胜地,因有了幅军赋予了大山新的文化内涵,昔日的碉堡、城墙、石碾,还有云谷山的自然景观梁王洞、一线天、绵羊石海等,让游人流连忘返,乐此不彼。
◎红山最有情
沿着宽阔干净的半马路东行2公里,记者一行来到了驰名中外的红山峪民俗村。赵宗侠告诉记者,该村建于秦汉年间,民风淳朴,农村大量传统器具在这里存留,山东省民俗文化守望者田传江先生就居住在这座村里。
在红山峪村的民俗博物馆,也就是田传江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研究民俗并收藏民俗器物的痴迷者。据了解,60多岁的田传江历时6载,访问上千人,编撰了44万字的《红山峪村民俗志》。书中记载了农副业、度量衡、贸易、纺织、饮食、居住、交通、婚嫁、丧葬、游戏等100余个民俗事项,引起了国内外民俗专家的关注,被称为国内第一部村级民俗志。红山峪村在2000年被省民俗学会称为民俗文化村,成为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生、博士生研究调查民俗的基地,枣庄学院大学生实习基地,田传江还因此走上了北师大的讲台。田传江现收集民俗实物有服饰、剪纸、运输、纺织、手工艺品等300多类,共两三千件,拍摄图片2000多张,多次应邀举办《红山峪村民俗器物展》。置身民俗物件展中,记者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田传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止民俗的研究,和民俗器物的收藏,每一件器物都有故事,每一件器物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他最新的一部民俗研究专著即将定稿,这是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相信出版后会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谈及红山峪民俗博物馆的现状,田传江不断地摇头,说家里地方小,很多器物都是叠加摆放,影响了展览效果,同时也不利于保护,他期待着将来能有一个面积大、规格高的民俗博物馆,将民俗传统和民俗器物一并向大家展示。民俗的东西不能丢弃,因为民间的,就是世界的!
新闻推荐
刘泗田当年用过的旧物在老滕县经营药铺时期的刘泗田 ?■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文/图 在近年来出版的《枣庄市志》、《滕县县志》、《官桥镇志》等书籍中,均有着“刘泗田带领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