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事变后,文学家郁达夫于1933年4月举家移居杭州。郁达夫迁居杭州,目的是避祸,当时他遭政府封杀,文稿被查禁,书籍被禁止出版,只能被迫离开上海。他的离开曾让鲁迅不满,后者还写了《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诗:“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以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鲁迅认为郁达夫不该沉溺于自己的生活,应留在上海继续战斗。
A卖文借债起茅庐
抵杭后,郁达夫深居简出,每天读书、写作、会友,过了一段十分平静的日子,不过,这种寄情于山水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拥有一套住房的心愿似乎是每个中国人成家后的“通病”,郁达夫也不外如是,郁达夫和当时有着“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妻子王映霞打算结束租房度日的生活,在杭州着手兴建自己的家。
建“风雨茅庐”的缘由,郁达夫在《住所的话》中开头是这样写的:“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漂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的枕上。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风雨茅庐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
郁达夫早早就对新家作好了规划:“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子亦不必太讲究,只需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却不得不备……”他更早早就想好了新家的名字:“风雨茅庐”,他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趋避乱世的桃源之所,更希望能给爱妻幼子一个安定的家。
郁达夫夫妇花1700元买下了玉皇山后30亩山地,接着又置换地皮建屋。在当时,这笔钱堪称巨款,郁达夫为建此宅,不停卖文,著名的《她是一个弱女子》就在那时卖出,而且价钱是惊人的一千大洋,在当时属天价稿酬,这显然与文中的大胆性描写有关。但除这篇有“卖点”的文稿外,普通文稿的稿费极低,因此仅靠卖文,实在是杯水车薪,建房的大多数费用还是靠一个“借”字。后人写及此事,往往戏称郁达夫变了“房奴”,但想来他当时应是欣喜的,他想有个家,尤其是与如花美眷王映霞的家,值得一提的是,房契上写的也是王映霞的名字。
B“风雨茅庐”成了他人生的写照
然而天不遂人愿。郁达夫建造此屋原是想要躲避风雨,但生逢乱世,风雨萧瑟,政治阴晦,即使像郁达夫这样著名的文学家,又如何能驾驭自己的命运?“风雨茅庐”倒成了郁达夫风雨飘摇的人生写照。
据王映霞回忆,新家于“1935年年底动工,熬过了一个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1.6万元。”这几乎完全是根据郁达夫的思想来建,所不同的是,比他原本想的要豪华宽敞许多。郁达夫在日记中写到:“这一年之中,为买地买砖、买石买木而费去的心血,真正客观。”“今年下半年的写作成绩,完全为这‘风雨茅庐\’的建筑弄坏了。”
新屋刚刚落成,郁达夫没有半点可以享受的资本了,为了赚得固定的收入和还债,他远赴福建谋职,奔波于闽杭之间。但是,缺少了男主人的“风雨茅庐”,并没有因此而冷落,王映霞以名作家妻子的身份周旋交际于名流权要之间,把“风雨茅庐”经营成了杭州一个著名的沙龙。而后,抗战爆发,日寇长驱直入,杭州沦陷。郁达夫曾自述,“风雨茅庐”内原有他精心收藏的三万册图书,其中中国书籍有八九千册以上,英、德、法、日文书达两万余册,不少都是极为难得的珍本。但令人殊感痛惜的是,日军占领杭州后,“风雨茅庐”惨遭洗劫,卷帙浩繁的中外书籍全部散尽。
书犹如此人何以堪。1940年,长期分隔两地加上误会王映霞与别人有染,王、郁二人彻底决裂,协议离婚,才子佳人终以劳燕分飞而告结束。郁达夫辗转四方,浪迹海外,最后于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在苏门答腊,客死异乡。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抗战胜利后,王映霞把房子卖给了一个国民党将军。王映霞晚年时曾这样回忆郁达夫:“他对我好不好呢?真好。可是好的方式我受不了。”2000年,王映霞病故。就这样,“风雨茅庐”的两位主人——郁达夫与王映霞,这对曾被喻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在享受了短暂的安宁后,最终与它作了永久的告别。(据《新快报》)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郁达夫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别是:孙荃、王映霞、何丽有,此外,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郁达夫共有子女11人,其中孙氏生育4人;王氏生育5人;何氏生育2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日晚上,一名38岁的健壮男子不幸在水深仅为1.6米左右的小区游泳池内身亡。事发后,锦州国际小区的不少居民希望开发商将泳池改建成篮球场或休闲区。“泳池面积不大,一到下午人满为患,也不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