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风口到三墩路旁,方圆30公里就是它们的天地。只需小鱼、伴侣和一个最小的繁殖群体,生活无需精致,更不必奢侈。保住这片海域,就给它们留下了生存的机遇……”
为保护三娘湾白海豚奔走疾呼,是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著名动物学家潘文石近10年来的一份苦差。9月2日,在《钦州的白海豚》发布会上,面对十几家区内外媒体,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广而告之的好机会。
为了让大家相信海豚的善良和利他精神,当天,潘文石又翻起老黄历,讲述起了他与海豚的不解之缘:60多年前,在汕头的一个海边,10岁的潘文石每天放学后都会到海边游泳。一天,他一如往常地跳到海里,可他没料到台风来了,浪非常大,怎么努力也游不回海滩。当他绝望地撑开双臂平躺在海面上时,两只海豚将他托起,将他送回到了岸边。此后,他到海里游泳,都会有一只粉色的海豚陪伴在他的左右,直到他考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潘文石开始从事熊猫、白头叶猴的研究,却一直找不到机会与海豚再续前缘,心里隐隐有些遗憾。2003年,防城港发现了儒艮——传说中的美人鱼的痕迹,潘文石开始了寻找美人鱼之旅。美人鱼没找着,却听说钦州三娘湾出现了海豚。2004年,当乘着快艇的潘文石再次与海豚温柔、充满灵性的目光相遇时,他对助手说:“我们在这研究和保护它们吧。”说干就干,当年,潘在钦州建立北京大学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
为了寻找海豚,潘文石和他的科研团队如大海里捞针,每次出海都四五个小时,有时在海上漂一天都发现不了一只海豚,可他们累并快乐着。“三娘湾的海豚是目前发现的最有生命力的群体。2004-2006年,发现的海豚数量约为96只;到2011年,在三娘湾定居或访问的海豚已有169只,而且每年都有十几只小海豚出生,存活下来的也有五六只。只要栖息地不被破坏,保留最小的保护种群,它们至少能在三娘湾生活200年。”说到海豚的现状,潘文石在乐观的同时,也有不少担忧。
近几年,随着北部湾发展风声水起,他担心工业快速发展会让三娘湾成了排污的垃圾桶。2005年,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一份委员提案,让钦州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撤离三娘湾。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他又联合多名委员提交一份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提案。今报记者陆月玲
新闻推荐
二手房 刊登热线 飞鹅门面 城站路临街私房秀山 基隆当街私房中实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