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晚报,有文章提到借出的书收不回来的苦恼,作者说自己已经为此买了四五本《万历十五年》。前几天,邀请一位教授到家做客,看见我书架上的《万历十五年》,很欣喜地说他也有一本。这样,关于《万历十五年》的点点滴滴,又在我心中汇集。
最早接触《万历十五年》是在高中二年级,一个同学从家里带来这本书,看了之后推荐给我,于是就借来看。当时,作为中学生,我对明朝是非常陌生的,对明朝史实和人物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正统的叙述与定位。课本评述历史总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谁是谁非一目了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思考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回答试卷的标准答案。一翻开这本书,开头并非政治改革、农民起义等历史大事,而是从一次以讹传讹的午朝惹得皇帝生气说起,而且当时从字里行间并不能分清究竟谁是谁非、谁好谁坏。直觉上,书的遣词行文,迥异于我所接触的历史课本或者历史故事集。接着慢慢地看下去,竟被里面的叙事深深吸引,以至于在英语课上也爱不释手,结果被老师发现,书被收缴了。心中很是懊恼,但书毕竟是借来的,必须讨回来。下课之后,硬着头皮去了老师办公室,先是道歉,接着要书。老师竟没有批评我,只是客气地跟我商量,问借书一个星期可不可以。没想到老师也喜欢这本书,心中高兴极了。一个星期后,原书奉还,我一口气看完,也原书奉还。后来设法省钱,终于也买了一本珍藏。
到了大学,这本书继续陪伴着我。我也不时地重新翻阅,对书的理解也慢慢深入。书中提到张居正,内阁首辅,传统社会后期一位重要的改革家,很有才能也很有抱负,并且确实很有一番作为,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明王朝的寿命;但在具体从政过程中却玩弄权术、联络宦官,私生活也不检点,家庭蓄财庞大;死后在官员的政治斗争中被清算、抄家。书中又提到海瑞,一个难得的清官,时刻用法律和道德要求着自己,但在官场上却成为“古怪的模范官僚”。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愿意按照他的榜样行事。他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被尊重是因为他“清官”的美名可以成为官场的装饰品,可以“镇雅俗,励颓风”;被遗弃是因为他太不通融,太不识时务,成为官场难以容忍的另类,“芝兰当道,不得不锄”。此外,还有万历皇帝、申时行、戚继光、李贽等,这些人物,活生生的,陷于明王朝无边无际的现实政治、社会网络之中,都想挣脱,却显得无能为力。一次难得的机会,明史专家南炳文来我们学校做讲座,我说了自己读《万历十五年》的感触,并问“看了这本书,终于知道了明王朝的灭亡实属必然,但面对这种灭亡,我为什么不是拍手称快,而是扼腕叹息呢!”南老师作了一番很长很专业也很带感情的回答。讲座结束后,我专门请南老师在《万历十五年》扉页签名纪念。可惜这本书后来借给同学被弄得不知去向。
后来我又补买了一本,更加珍视,不轻易借人。现在,走出了校门,参加了工作,步入了社会,我依然时时翻阅着这本书,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据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也就是说鱼的经验只在七秒钟内起作用。所以,被钓上岸的鱼再放回水里,七秒之后又会吃饵,又可以钓上来,它已经忘记被钓的危险了。人不一样,人的记忆可以持续很久甚至永久,不但个人经验可以储存延续,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把前人的经验也同化为自身的经验。所以前人犯过的错误,后人可以通过经验得以避免;前人探索得到的正确方法,可以通过经验得以继续发扬。于是历史上个人的经验通过传承成为民族的经验甚至整个人类的经验。中国几千年传统,历史惯性巨大,前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其所言与所行,未尝没有现实的再版。孔子最喜欢颜回,因为他“不贰过”。读《万历十五年》,在明史中找到一些人生失误,以古为鉴,未尝不是避免现实重蹈覆辙的一条途径。
·吴俊江·
新闻推荐
居民称死者生前患有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