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合肥“死婴复活”事件,安徽省卫生厅21日通报认定,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病婴被送殡仪馆事件属于严重误诊。同日,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公布调查报告称,患儿当时可能处于一种医学上的“假死”状态,而当值医生、护工工作疏忽,导致患儿被误开出死亡证明、送往殡仪馆火化。目前医院正对患儿积极实施救治,涉事当值医生已被停职,当值护工也被辞退。
医院草率诊断病婴死亡
记者从安徽省立儿童医院了解到“死婴复活”事件的前后过程:今年10月28日,该院收治了一名刚出生19天的新生儿,诊断为肺炎、先天性双后侧后鼻孔闭锁、脑损伤。入院后予以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期间患儿多次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后恢复,医院建议转北京、上海大医院手术治疗。但家长咨询上海专家认为,患儿系先天性难治性畸形,无法手术治疗。
11月12日,家长签字放弃一切治疗,提出将来尸体由医院处理、不留骨灰,然后从医院离开。“之后,我们出于人道主义继续对这个孩子治疗、喂食,维持生命。”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负责人介绍,11月18日那天,当值医生发现患儿面色青紫、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后宣布死亡,填写了死亡证明,并将患儿转移到科室另一间病房。20日早晨,当值护工根据死亡证明,将患儿“尸体”送至合肥市殡仪馆后离开,随后殡仪馆在火化前发现患儿仍有生命体征,医院紧急将其接回救治。
患儿或为医学“假死”
事后经调查专家组分析,患儿当时可能处于医学上的“假死”状态。据介绍,“假死”又称微弱死亡,是指人的循环、呼吸和脑的功能活动高度抑制,生命机能极度微弱。“这种现象比较罕见,感受不到呼吸、心跳、脉搏,四肢发凉,像是死了,其实生命活动并没有停止。只是极其微弱的心跳、呼吸等,只能用医疗仪器如脑电图、X光机透视等手段才能检测出来。”
医护人员确有疏忽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反思认为,这起事件暴露出医院管理方面的漏洞:“如果当值医生多观察一段时间,护工送走之前多看一眼,事情可能都不会发生。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制度建设,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目前,患儿正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由于先天性畸形难以根本消除,仍处于生命危险之中。
每一个问世的孩子都弥足珍贵
一份死亡证明开出后,不再检查婴儿生命体征,就送往殡仪馆火化,医生、护工的两项失误,21日被安徽省卫生厅通报证实。就此,医院失职、父母缺位、救助不足的问题,猛烈撞击公众的情感。
草率行医,是医生的失职,医院在这起事故中也负有直接责任。作为医生,应当具有更超于常人的责任心。因为每一次小小的失误,病人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医院的管理,更应该堵住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在医患矛盾频发的今天,医疗机构更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化解社会对于医生的负面认识。
生而不养,是父母的缺位。签订放弃治疗的协议并不代表结束了监护的义务。从法律意义上说,放弃治疗是违法和无效的,更是涉嫌遗弃。而从伦理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法剥夺。父母不管出于怎样的现实考虑,也有义务陪孩子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每一个问世的孩子都有生存的权利。只要他们存在,都应有生命的尊严。 (均据新华社)11月21日,患儿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新闻推荐
本报讯市公安局城南公安分局20日正式挂牌。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任建民为城南公安分局揭牌、授印并讲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开区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势头良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