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我交了60元的新农合保费,这次治病,5万元治疗费报销了近3万元。”最近,涪城区金峰镇分水村谢先清老人患上严重的鼻炎,住院一共花费了5万元,结果一次性就报销了近3万元,让老人非常高兴。
2013年,该区建立完善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大病医疗补助、临时社会救助、慈善援助等五大救助体系,为全区困难群众编织了一张绵密的综合救助网络,实现城乡困难群众社会保障“无缝”覆盖。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该区逐步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到2013年末,该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已从2007年每人每年1800元提高到了4320元。
建立城乡低保制度。截至去年11月,全区有城市低保对象9896人,累计105852人(次)发放低保金2232.74万元,实现计月人均补助211元;有农村低保对象7320人,累计70540人(次)发放低保金677.38万元,实现月人均补助96元。
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该区全面建成“参合参保、住院救助、大病救助、门诊救助和慈善援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并呈现出补助比例更高、救助覆盖面更广、救助金额更大等特点。截至2013年11月,涪城区共为城市医疗救助对象11709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247.264万元,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9618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204.79万元。
建立临时救助制度。2010年,该区出台了《涪城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有效解决了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家庭在遭受突发性事故或家庭成员出现重病、大病后,致整个家庭立即陷入困境的状况。2013年,全区有273人次困难群众面临各种突发性、阶段性困难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全区共发放临时生活补助19.3万元。
建立慈善救助机制。该区在各乡镇、街道设立了17个慈善工作站,各站均放置了慈善爱心捐助箱。同时,该区积极探索慈善事业与医疗补助等其他救助体系衔接机制,与“五大救助体系”携手发挥合力效益。2009年以来,该区与社区超市合作,在全区成立了45个慈善爱心超市,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的综合效益。 (王荔 钱建苹 邓旋)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3年,科创区多措并举、重拳出击,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切实保障了群众饮食安全,确保全年零事故发生。创新机制,建立了基层网络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