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及亚健康人口数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刚需”。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这样身在中国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
今年45岁的圣西,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他称之为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在中国空气和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阴霾下,人们开始将精力和金钱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怀抱着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复杂情感,把自己送进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背后,在一系列健康数据中寻求踏实的安慰或明确的焦虑。
在两个小时的体检时间之内,圣西穿着体检中心的睡衣,被护士领着在一间间房间之间穿梭,接受检查。
但是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圣西询问健康问题,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
女大学生袁莳在今年1月刚去了一次体检中心,负责接待咨询的是两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一般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体检不是一项标准的产品,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这就是医生的重要性”,圣西认为,但在中国的体检,医生看上去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们只需要一个合格的设备操作员。
沈阳64岁的姚辉去做的体检更是源于对体检促销的一时冲动,他获得了一张“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单,到沈阳一家医院去做前列腺检查,大夫说他的前列腺问题“挺严重”,让他又做了进一步检查并开了多种药物共20盒,直接刷爆了他的医保卡。
而随后姚辉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复查,却被告知他的“前列腺增生”只是一种不必太过理会的老年人常见病。
不必要的检查
圣西也发觉自己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
一些在美国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做的检查,在中国的一些体检机构,几百块钱的人民币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症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呼吸检测、中医的体质分析、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照片,还有更高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一种用来检查颅内血管状况的超声波检查)。在中国的体检机构,他们的营业理念是把昂贵的高级检测廉价化,并薄利多销。
在体检中心,这些检查是否必要?比如,学界公认超声波检查在一些情况下确实能提示疾病的风险,但不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需要的。
“像颈部的超声波,60岁以上或是有心脏问题时才需要做。”圣西说,“还有我做的经颅多普勒(TCD),为什么要给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TCD?那是为筛选中风病人而做的检查。这种检查的泛滥是在浪费公共卫生的投入。”
在圣西的体检套餐里,还有一项关于肿瘤标记物的血液检查。“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并且在意这项检查,但针对健康人的癌症标记物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
草莽市场
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这样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
一些批评家认为,民众对体检的错误认识也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比如某体检机构就经常联合国内一些协会发布一些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一类的调查研究供媒体报道。
普通消费者都不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抱着“检查项目越多,结果就越精准”的简单逻辑,体检中心的各种套餐就迎合了这种心态。
而且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都是享受单位的福利体检,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检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往往成为一个灰色地带,比如通过给出高额回扣的方式来拉拢企业客户,已经成为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
相信设备还是医生
圣西介绍说,美国人也会有年度体检,但他们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体检套餐,他们会先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聊一聊,然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检查的项目,通常是一些胆固醇、血压、血糖的检查,没有人每年需要做综述心电图、CT、超声波。
与中国的体检方式不同,在国外,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要求提供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时间的体检时间表,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体检结束之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每个好医生都知道,80%—90%的诊断来自病人的病历和生活习惯,而不是检查得到的数据。”
在中国,体检就像流水线一样,分门别类地进入各种B超室、CT室,也就是说,体检大多是由仪器来完成的,仪器也成了公认的体检医生。哪家医院的设备更先进,就代表着这家医院的体检水平更高。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测试比医生更加重要的观念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圣西认为,好的医学理念是病人和医生坐下来好好谈谈。
“中美两国的体检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国的体检文化中,做一项项的测试要比和医生交流重要得多,这是非常悲哀的,中国人不相信他们的医生。”圣西说,在美国,你首先会和一个你喜欢、你信任的家庭医生交流,而且你们已经认识超过10年了,他非常了解你,他会说,哦,你又胖了,小心糖尿病。“在中国的体检中心里,没有你熟悉的医生,只有年复一年相同的测试。”
你需要做这些体检项目吗?
1、骨密度检查
这是一种利用身体不同组织(矿物质、脂肪等)对X光吸收率不同的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除了检查骨密度外,也可以测量脂肪含量。它比较新和高端,费用不菲,只能在较高级的实验室进行,因此近年来比较受高端体检机构推崇。
对于有流失大量骨质可能性的人,定期进行这种检查是有必要的。但美国家庭医生协会建议,对大多数70岁以下的男性,65岁以下的女性来说,每年或隔几年做这种检查意义不大。
2、胸透
X光胸透是许多人非常熟悉的体检项目。主要用于诊断肺部疾病、心脏的大小、肋骨、胸膜、胸壁纵隔、支气管等,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较低,所以在国内应用很广。
但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胸透的使用率已经很低。有些地方甚至反对将胸透作为低风险和无症状者的常规体检项目,因为此类病人没必要接受少量辐射。
但如果你有心肺方面的病症,胸透X光是应该做的。如果你超过了70岁,在过去六个月中没有进行过X光胸透,即使没有上述症状,也应该接受这项检查。
3、CAS颈动脉彩超
颈动脉彩超是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汇总了1994年至2007年间发表的英文医疗研究报告后,明确反对为没有相关症状的人做CAS颈动脉彩超检查。
从过去的数据看,CAS倾向于引导其进行非必要的手术治疗,这些治疗可能带来严重伤害(如心肌梗塞),甚至是死亡。通过戒烟、减肥、改变不健康饮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就足已有效预防大部分心血管疾病。不需要接受颈动脉彩超检查。
而有心血管疾病或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接受这项检查。
4、全身肿瘤扫描(PET—CT)
这是一种价格昂贵的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常用于晚期肿瘤复发的确诊、定位,或者来源不明的肿瘤的诊断。但近年来,它常出现在国内各种高端体检套餐中,号称一次全身扫描就能提前检查各种癌症。
美国一份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尽管PET-CT在癌症分期和疗效评估上有不错的效果,但完全不适合作为早期癌症筛选的工具。而香港大学调查研究结论是:“这种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癌症的风险,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后再做,并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剂量。
(南都周刊)
胸透等并非人人需要 甚至危害健康
您过度体检了吗?
新闻推荐
□现场 “十大百姓放心医院”两万八就能买到? 央视曝光“医院管理学会”一次会议敛财千万
央视曝光“医院管理学会”一次会议敛财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