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汤德章纪念公园内重达600多公斤的孙中山铜像,2月22日遭“独派”人士突袭倒地(如图,仅剩基座)。“独派”人士还在铜像背部喷上“ROCOUT”(“中华民国”滚出去)的白漆字。一时间,蓝绿阵营乱作一团。不少民众纷纷表示,这场“守护铜像大作战”,苦的都是基层警察,希望大家不要再拿铜像出气了。其实,铜像在台湾早已成为一道“政治风景”,围绕拆或不拆的问题,早就闹过争端。请看本报综合《看天下》等报道。
孙中山铜像拆还是不拆
2013年8月23日,台南汤德章纪念公园前来了两派人马,一边是赶来“保卫国父”的蓝营人士,另一边是拿着电钻的绿营人士,夹在中间的则是一尊立于1975年、已被脚手架包围的孙中山铜像。市府说铜像有倒塌风险计划移走,没想到引发蓝绿对立。
由于岛内民俗信仰深厚,有民众指责民进党籍的台南市长赖清德“乞丐赶庙公”会遭报应,后者则回敬“拆定了”。结果没过几天“康妮”台风过境,台南市不仅受灾严重,还有鳄鱼出没乡间引发恐慌,让赖清德被“骂到臭头”。台风一走,他便叫人拆了铜像旁的脚手架,“暂缓拆除”。
多年来孙中山在台湾民间享有较好的声望,尊重孙中山的“国父”地位也是民进党高层的共识。
对这次“国父”铜像遭难,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主席、“白狼”张安乐要求赖清德对孙中山铜像原址恢复。张安乐霸气地称“市府没钱修,我出钱”,否则不排除向“台独联盟”宣战,发动抗议行动,也不排除要拆了汤德章铜像。
台南市首任民进党籍市长张灿鍙1998年2月27日宣布将绿园更名汤德章纪念公园,以纪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因政治因素遭台湾当局枪决的汤德章律师,此举一度被质疑是“去国民党化”的政治举措。是次赖清德再要迁走孙氏铜像,更被认为是“去蓝添绿”的政治动作。
蒋介石铜像“晚节不保”
国民党政权迁台之初,各县市纷纷设立“领袖铜像”,让老蒋本人为之不快。195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此实浪费招摇之事,以后应严禁在生前再建制铜像也。”然而,1975年他病逝后,当局借势发动一场“造神运动”,短短几年内老蒋铜像就遍布公园、学校、路口及公家机关等。
据台湾作家黄燕德统计,高峰时期岛内一度有45000座大小不一的老蒋铜像,平均每平方公里能摆0.8个。2000年岛内政党轮替后,铜像始遭蓄意破坏,2002年,“中央大学”的蒋介石铜像惨遭“斩杀”,头部遭人锯下、不知所踪。2006年,陈水扁以“去除个人崇拜”为由,命令台军拆除遍布全台营区内的228座蒋介石铜像。
2007年4月,台湾当局又盯上了台北中正纪念堂。当时,他们将其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还作势要拆除里面的铜像,然而此时却出了点“怪事”——— 在下令拆除“高雄老蒋”之后没多久,市长陈菊突然住院了。不久后,高雄市府发文承认陈菊中风一事,由于岛内迷信风气深厚,政坛、民间开始沸沸扬扬,甚至有玄学家意有所指地说:“对先人塑像动刀,是大逆不道。”事后,市府极力强调陈菊中风“和拆铜像没有关联”,希望外界不要穿凿附会。更为此事平添神秘色彩。后来陈水扁跑行程时,还去庙里“上香保平安”。结果,此前轰轰烈烈的“老蒋铜像大拆迁”戛然而止。
相关阅读———
台湾第一座“国父”铜像揭秘
在台北曾经最热闹繁华的西门町附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中山堂”。中山堂外有座“国父”铜像,是台湾户外第一座“国父”铜像,背后更蕴藏着一段感人曲折的故事。
台湾光复之初,全岛热烈欢迎回归祖国,为向“国父”表达崇敬之意,本土金融家陈炘提议塑造“国父”铜像。留日青年雕塑家蒲添生(1912-1996)在其岳父陈澄波的举荐下,接下这个重责大任。蒲添生为制作“国父”铜像,举家从嘉义北迁至台北,成立工作室,并从日本引进翻铜技术,建造光复后台湾第一家铸铜工厂。
在雕塑铜像期间,蒲添生经历了两任市长,铜像完成时又遇上“二二八”事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以致铜像完成后无人闻问。更令人沮丧的是台币币值从旧台币转换成为新台币(一夕间4万旧台币变为1元新台币),原订20万元的制作费,变成仅值新台币5元。蒲添生不仅分文未得,还得自掏腰包支付铸造费用。于是他亲自拜访台北市长游弥坚,市长允诺铜像先树立,再募款。此事经公布后,民众踊跃捐款,方使蒲添生不至倾家荡产,“国父”铜像终于矗立在以纪念他为名的中山堂前广场。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11月27日电记者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备受关注的峻联公司、张俊川等人被控集资诈骗、非法吸存一案已作出重审判决,被告单位和被告人均构成非法吸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