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隽芾
现今人们喝酒,大抵多是白酒、红酒、啤酒之类,且酒量好的人据说可以轮着来而不醉,好事者谓之“三种全会”,可以想见他们肝功能该有多么强大!
不过酒醒后反省一下,身体又遭受了一次类似于重症肝炎的打击,恐怕也是得不偿失的一次欢悦了。别以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损伤,其实酒精对健康的影响比这大多了。饮酒后,其中95%的乙醇在肝脏内代谢,对肝细胞的损伤是很大的。如果每天饮入50克的乙醇,连续10年即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病。在这其中,有8%—15%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
还有,长期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对胃的刺激也大,久而久之可引起酒精性胃炎、神经系统的损害。所以,在中医的教科书中,对酒的功能描述为“用高粱、大麦、米、甘薯、玉米、葡糖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甘、苦、辛,温,有毒”。其中提到的有毒,就是这个意思了。
酒的功能
不过,历代文学书籍中,对酒颇多溢美之词,导致现在人们对酒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误区。唯一对酒捎带一点贬义的词“酒鬼”,都被开发成了一个不错的品牌了。
为何对酒来说很少贬义呢?我想与历代文人的推崇有关,之所以都推崇,可能与酒的兴奋作用有关。在饮酒不多的情况下,酒精往往导致兴奋作用,我个人的理解是酒精会使人有一点快感,能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感。在封建社会,文人一般都是被压抑的,真正像范仲淹、欧阳修官当得大且文学水平又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往往都是李白、杜甫、曹雪芹这类不得志的文学大家,没办法只有借酒浇愁了。也幸好有酒,他们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学作品。
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酒往往和情绪压抑、爆发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元结有一首诗《石鱼湖上醉歌并序》,写的是在石鱼湖上饮酒的情景。石鱼湖不是湖,实际上为一小水塘,水中有石状如游鱼,鱼背有凹陷,诗人命人修整,用以贮酒。想起来还是很惬意,而他当时的心境却是“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其它如李白《将进酒》“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真是很愁了。到底酒能否解愁,还真是说不清楚的,他自己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能真正的解愁,还在于心态的调整。
酒的危害
酒精过量的危害极其大,不是说长期大量饮酒才有危害,一次饮酒也可造成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风”了(另外还有脑梗塞也表现出中风,多半也与酒脱不了干系)。一次性过量还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严重者抑制延髓中枢引起呼吸、循环衰竭或死亡,那就不是走不稳路的问题了。
好酒者往往会说,饮酒的人耿直、豪爽,而且很能喝。就像《水浒传》中的那些英雄,如武松、鲁达,动不动都要喝十多二十碗酒,其实这都是行文的需要。况且我们读这些书,并没有读“伸展”,那些个时代酒的度数还比较低,都是低度酒。真正的高度酒在元代才能够酿制。如果我们拿现在的茅台、五粮液之类的酒,喝个十几二十碗的,谁还稳得住,还有力气打虎、闹寺庙?那都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
说了那么多酒的“坏话”,似乎有点过了。适量饮酒还是有好处的。比如“通血脉,行药势”。适当饮酒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对于一些血管功能差一点的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在传统医学中,药酒是很普遍的一种保健或治疗的方法,用处也多,不然何以说酒具有“行药势”的功能呢?
所以,适量饮酒,不可过度,方为上策。
醒酒良方
这里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个醒酒方:
橘味醒酒羹:
配料:糖水橘子250克,糖水莲子250克,青梅25克,红枣50克,白糖300克,白醋30毫升,桂花少许。
做法:青梅切丁;红枣洗净去核,置小碗中蒸熟。糖水橘子、莲子倒入不锈钢锅中,加入青梅、红枣、白糖、白醋、桂花、清水,煮开,晾凉后食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建)7月4日下午,市委群众工作局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学习市委书记刘成鸣在本报上的署名文章《为什么联系服务群众停在“最后一公里”?——对处理西区村民周树林诉求一事的思考》,并对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