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寻访老巷 聆听石板青砖的诉说

来源:桂林日报 2014-07-31 12:50   https://www.yybnet.net/

贡后巷的古老民居大多被砖瓦房所取代,但细心寻找,还是能寻到一些古屋的痕迹。

麦棣琼老人与外孙女在老屋里。

▲西巷的屋檐。

九岗岭社区里,有一处老房子,房子与房子间隔一米来宽,最多只能容下两轮车行走,许多家门前还有用石头堆砌的台阶。在这里生活了近80年的老奶奶说,这片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屋内的木梁和青石板一直保留至今。

如今,许多老桂林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感叹——— 现在保留下来的老街老屋已为数不多了。在桂林,还有多少老街道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安然隐匿?又有多少老街道正处在修缮重建的过程中?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寻访到了几条还能依稀见到昔日痕迹的老街,透过曾经的老街居民的回忆,我们再次重温那些旧时光的平凡往事。

□本报记者张苑秦紫霞实习生张弈吴启萌文/摄

■贡后巷:王城墙根下的幽静小巷

记者寻访:

在凤北路靖江王城后门,依着古城墙辟出的小巷就是贡后巷。站在巷口,一眼就能望见另一端。幽静的小巷与外面喧闹的马路一线之远,却仿佛相隔了几十年的时光。脚踏石板路,迈着闲步走进小巷,虽然这里的古老民居大多被砖瓦房所取代,但细心寻找,还是能寻到一些古屋的痕迹。在巷子的北端,贡后巷13号的老屋子是整条巷子里唯一留存得比较完好的古院落。走进院子,天井、青石板、木质房梁、雕花窗……这些写满沧桑的“古董”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旧时光里的往事。

人物:

麦棣琼,1921年生,贡后巷13号的住户,在这里居住了56年。

讲述:

“我在这里住了50多年,住习惯了,叫我搬走住新房子我也不搬。”93岁高龄的麦棣琼已离不开与自己相伴多年的老屋了。

麦棣琼祖籍在广东,1942年,她跟着丈夫“躲日本人”离开广东投奔在桂林的亲戚。1958住进现在贡后巷的屋子里。这间房子是当时学校给职工租住的宿舍。麦棣琼这一住就住了56年。

麦棣琼回忆说,在上世纪50年代,贡后巷里居住的大多是广西师大的职工,只有少数从前的老居民。后来,随着一幢幢楼房建起,这里的老街坊们陆续搬走了。巷子里的老房子要么空着无人居住,要么被装修成现代的砖瓦房,还有的变成了供游客休闲的“生活馆”。“巷子过去的样子都看不到咯。”她说。

据老人的女儿介绍,从前住在这个院子里有两家人,两家共用一个门、一个院子、一个厨房。过去,隔壁邻舍就像家人一样,有什么事都会互相帮忙,比如哪家煮好了饭也会招呼邻居一起吃。旁边的房屋以前连着几座还是相通的,从里面就可以互相串门,孩子们捉迷藏的时候就可以到处往别人家里钻。

老人的外孙女赵女士从小在这间老屋子里长大。说起过去的老屋老巷,她十分兴奋:“记得那时候,房子是青砖砌的,每家的院子都是两扇大木门,屋内是敞亮的天井,还有许多木柱子和石质的柱子墩。巷子里都是大块大块的青石板路,夏天的时候拿凉水一泼,干了后晚上小孩子们直接就躺地上睡觉,好凉爽。”

“这老房子里有太多我们童年的快乐回忆!”赵女士说,“我小时候是整条巷子的‘孩子王\’。记得那时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游戏太丰富了,除了传统的跳房、躲猫猫外,我们这条巷子的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走城墙,我们在城墙边垫着一些矮的东西,噌噌噌地就爬到城墙上去了,常常一走就是好几圈。现在的孩子哪有这么多耍法。”她感叹道。如今,赵女士有空时会经常回到老屋看望外婆,一起絮叨絮叨——— 院子里的石墩木柱搁在哪了、后院的老树还在发新芽、小时候孩子们比身高的刻度尺留在墙上……

“现在在桂林像我们这种老房子留存的不多了,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贡后巷走一圈,都会进我们屋里瞧瞧,而且还要跟老人家合影留念。”赵女士介绍起这个家,眼里止不住的笑意。她没想到外婆和老屋已被悠悠时光“雕刻”成“桂林一景”了。

■朱紫巷:桃花江畔的蜿蜒古巷

记者寻访:

桃花江南岸,苍松路和银锭路之间蜿蜒着一条长长的小巷——— 朱紫巷。桂林有句古话:“朱紫巷,朱子高升。”据了解,在古代,官员的等级高低用服饰的颜色加以区分。通常,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五品以上为朱色。顾名思义,“朱紫”指高官,也有高升晋爵的意思。自古以来,朱紫巷里出了不少达官贵人,也是富甲生员们的居住地。据资料显示,明末清初,定南王孔有德打进桂林,靖江王府的朱姓家族四处逃散,有一支就搬到了朱紫巷,而临桂县田心村的大清翰林朱若东,也曾在朱紫巷居住过。

一米来宽的道路、巷口的沿途两边挤满各种小摊贩,长长小巷中,每天挑着担子来吆喝叫卖的小贩们络绎不绝。如今的朱紫巷虽然已经没有往日的风貌,却一如昔日的繁华,仍然是那条望不见底的小巷,依然是各种商铺林立,在小巷中的某些角落里,也依稀能找寻到昔年流光的痕迹。

人物:

廖玉芝,1935年生,原朱紫巷48号的住户,在朱紫巷居住了60年。

讲述:

“虽然大致位置没怎么变,但现在路宽了好多了,以前这里就是一尺宽左右的巷子,所以我们一直开玩笑叫它朱尺巷。”今年已经79岁的廖奶奶说起朱紫巷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廖奶奶是19岁时跟着丈夫来到朱紫巷的。她说,那时候的桂林还不算大,西门这附近也不算是桂林的中心地带,但还算繁华。

朱紫巷的巷子很长很长,细密的碎石子路蜿蜿蜒蜒延伸到河边。朱紫巷里居住着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一排排的平房中,有钱的人家有石阶、有庭院也有天井,没钱的百姓只能住在平矮的泥巴房里,再盖上些竹瓦、瓦片,就算是家了。由于居住在此的人鱼龙混杂,为了谋生,许多人会在家门口或者巷口处摆些小摊点做些小生意,日子久了,也就成行成市了,也让原本就不宽的小巷显得更加狭窄。“卖猪肉、牛肉、青菜、还有自己家做的衣服……什么都有,就像现在巷子一楼的各个店铺一样,热闹。”廖玉芝说道。

“虽然巷子窄,但是大家的感情很好,每天下午或者傍晚总是拿着小板凳出来一起聊天。谁家吵架了,左邻右舍都来劝。”廖奶奶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平房,他们一家八口人,住在70多平方米的房子,几乎连走廊都要铺床。现在路比以前宽一倍以上,房子也有七八层了,人却越来越少了。

廖奶奶说,以前的朱紫巷还有分支的小巷:紫竹巷、紫霞巷等等,与朱紫巷相似都是狭窄的小巷。现如今,朱紫巷已经全部变成了高层的居民小区,仅仅在紫竹巷里,还依稀有一些昔日的记忆。“喏,就是这里,虽然也是已经改造过的房子,但是还能看出过去一点点样子的。”顺着廖奶奶的手指方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一米来宽的小巷,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爬山虎的包裹下的小巷非常幽静,在一旁洗菜做饭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除了房子加盖过外,巷子大小几乎没怎么变。“我六几年的时候就是这里的街委会小组长了,大家都是熟门熟路的邻居,我习惯了住在这里,哪里也不想去了。”廖奶奶说。

■正阳东西巷:故居旧梦好期待换新颜

记者寻访:

正阳东西巷坐落在靖江王府前,东西巷以方位而命名——— 古城左边是东巷,右边是西巷。如今,西巷还在,而东巷在轰隆隆的机械声中开始了“保护性修缮整治”。

来到正阳门外,因东巷拆迁让这里变成了工地,挖掘机轰鸣,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而另一旁的西巷似乎并没有受到施工的影响,依然安静地坐落在古城墙边上,只是如今已很难寻到从前古巷的痕迹,只是几栋民房中间的弄堂里,还保留了些许青石板、木门、旧砖墙等古物。

走进西巷,只见过去的石板路已变成了水泥路,巷子里的民房也大多是后来重建的砖瓦房,这里的原住居民几乎都搬离了,现在这里大多是外来的租客,还有一些生意人将旧房改成的旅店或咖啡馆。

人物:

曾国民,1929年生,上世纪30年代曾居住在东巷。

讲述:

现已85岁高龄的曾国民老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居住在正阳东巷,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关于东巷的往事,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曾老先生回忆说,那时住在东巷里的人有政府官员和大铺子的老板,也有剃头匠、屠夫、苦力和做小生意的穷苦人家,可说是一个鱼龙混杂、贫富共居的地方。巷里也有一些砖木结构的房子,式样大方、气派,这是有钱人住的。另外还有一些难民在城墙边砌起泥巴房子,比较简陋。

“当时我还读小学,上午下午,每天要穿过东巷四次。记得早上,我背起书包走进东巷时,挑担子做生意的人,已经在东巷叫卖了,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高的剃头担子、刘二婶的甜品摊和何老招的马蹄糕担子。”

他津津有味地给记者讲起了旧时生意人的吆喝用的段子:只要张高的剃头担子一到,就听到他唱:“张高剃头四处游,红毛陆军小平头,一月一次变个样,别人一见好风流。”还有何老招挑着担子,边走边唱:“何老招,马蹄糕,小把爷吃了长得高,大人吃了不出老,一个铜垒买一个,两个铜垒吃得饱。”小孩子们一听,就一群一群地跟着他屁股后头跑来。

提起这些童年的趣事,曾老先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脸。2013年,听闻东巷重建的消息,曾老先生在些许惋惜的同时也充满了期待:“希望重建后的东巷里还能找回他昔日的老味道。”

有一种“味道”值得回忆

●短评

桂林这座文化名城有着太多的回忆和故事。古井古街古巷道、古色古香的民居、漓江两岸的吊脚楼曾经散落于桂林的各个角落;一代代的桂林人在此繁衍生息——— 竹木巷里打工归来的农妇、朱紫巷里满载着百货的商贾人家、贡后巷里的市井百姓……在追访的过程中,我们一遍遍被桂林老街巷的风物人情所打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生活渐渐被装在一个个高楼里的“小盒子”内,不停地被压缩,不停地被割裂,那蜿蜒的小巷里的青石板路、竹篱笆平房里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巷弄里的叫卖声、孩子的嬉闹声……这一些似乎只留在桂林人的记忆里。而那些邻里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感,也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似乎变得渐行渐远。

但一条条历经沧桑的老巷曾代表的桂林独有的城市风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生活其中的桂林人的故事和情感也如陈年醇酿值得我们回味和怀念。

新闻推荐

高速服务区放露天电影伴旅客“夜休”

▲8月5日凌晨2点多,从长途客车下车休息的旅客们在京...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寻访老巷 聆听石板青砖的诉说)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