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牵涉到千万考生的利益,加分造假不仅严重损害教育公平,也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施雨岑吴晶)6月30日辽宁本溪3所高中体优生加分引发质疑,教育部发文再度重申高考加分新政,并首次向社会公开政策“瘦身”效果,规范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教育专家表示,仅靠政策“瘦身”,仍难以遏制其中的腐败。
根据2010年公布并于今年正式实施的加分新政,体育特长生项目严格限定为中学普及范围广、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其中国家限定8项,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确定不超过2项。申请体育特长生加分的考生均须参加省级统测。
作为一项刚性约束,今年有8个省区取消了所有体育特长生加分,17个省份将该项加分项目分值由20分降至10分以内。各地体育特长生加分运动项目已由往年70项调减至2014年的17项,减幅为76%。近年来,全国每年具有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的考生约1.3万人,2014年减少三分之一。
“按照现行制度,各地的各类高考加分均由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几乎所有加分政策都存在模糊空间,容易滋生腐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缺乏专业规则、客观标准,运作过程由行政部门主导已成为高考加分屡遭质疑的“原罪”。
近年来,以体育特长生为代表的高考加分项目已成民众关注的高招乱象之一:一些学生的体育成绩在认定过程中存有瑕疵,导致高校在录取时顾虑重重甚至断然拒绝;一些学生入校后并不学习与体育相关的专业,所谓“特长”一入大学校门即告作废。
“高校录取只能通过总分调档,文化课分数与体育特长分数简单相加,无异于让你把1头牛、3头猪和5只羊相加,完全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素质。”储朝晖说。
在专家看来,高考评价模式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高考加分的“五花八门”甚至“异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从人才选拔的角度看,我们需要设立高考加分制度,因为对一个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确有天赋的学生来说,用统一高考的一个分数来评价显然不公平。但是,现行的加分制度由行政部门说了算,即使再缩减项目,也难以避免“钻空子”的情况。
今年高招录取前夕,教育部发文强调对艺术、体育等特长生招录的信息公开细则和督查重点。熊丙奇强调,必须对特长生姓名、性别、测试项目等信息进行完整公示,才有可能杜绝男生参加女子组项目测试最终取得加分等怪象。同时,高校应该享有对各种加分说“不”的权利,并能根据自身特点决定加分规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拥有多样选择权,这样无间隙的双向选择才能彻底根治乱象。
自今年开始,近年来备受诟病的航海模型、无线电测向等“三模三电”及棋牌项目均不再列入高考加分项目。
■评论
青少年体育何时去功利化?
□新华社记者罗捷李铮王莹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和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近日先后曝出高考体优生加分风波。且不论有关部门对“造假”质疑最终的调查结果如何,仅是高考体优生加分一事本身,也非常值得商榷。面对运动“分数化”乱象丛生,青少年体育何时才能去功利化?
裸分真状元还是加分真状元?高考加分是如此让人纠结。在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上,差一分,排名可能差一千。一分之差,甚至可以让那些立志要进清华、北大的孩子选择复读。
高考加分是一块蛋糕,可丛林法则下的弱者该怎样抢食?那些缺乏运动场馆设施的农村孩子们,一开始就输在了体育教育的起跑线上,相当吃亏。在他们还在苦盼一块足球场地的目光中,城市高考生里的二级运动员们是不是“水货”的争论,看起来跟他们关系真的不大。
体优生加分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鼓励青少年运动,但目前运动被“分数化”后却令青少年运动陷入功利化怪圈——— 能加分就运动,不加分就不运动。这样的怪圈中,许多学生仍然只是围着考试转,远远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甚至还有众多的“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学生。
能不能做到体育课不被文化课挤占?能不能增加体育素质在人才选拔和录用标准中的权重?能不能将体优加分寻租的通道堵死?能不能将体育教育的目标还原为强身健体的本质?这一切都有赖于对目前的体育教育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彻底调整。
体育关系着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唯分数论导向,却让运动日渐远离了体育本质。强身健体、游戏娱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体育真正能够带给我们的收获,而不仅仅是功利化的10分或20分高考加分。
高考不应复杂,更不能不透明。高考加分也必须在阳光下运行。远离素质教育本质、已经功利化的部分高考加分项目,有必要再做做“减法”。尽管体优生加分制度的好坏和去留仍有争议,但不管未来如何,现在的底线至少应该是公开、公平、公正。如果比赛规则一开始就歪了,坚持正的人也许最后就输了。查实作假的加分必须扣除,高考的公平竞争必须得到保证。
新闻推荐
①拥抱生活;②制造感动;③不忘学习;④永远保持独立思考和良知判断;⑤永远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忘自己的初心……——— 近日,俞敏洪在耿丹学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