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公交价改共识
新闻事实:从7月3日开始到7月20日,北京市发改委和市交通委官网开设“我为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建言献策”专栏,市民可通过网上留言板、邮寄信件、电话传真和微信四种方式,就本市公共交通票价改革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这是该市首次在价格方案形成前公开听取社会意见。
媒体观点:公共交通价格的调整,既是攸关点点滴滴的民生细节,也是关乎公民权利的政治话筒,丝毫不可等闲视之。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时代,事关公众利益的命题,唯有拿到桌面上公开讨论,把话筒交给公众,通过多个回合的良性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形成共识。
《钱江晚报》
桥洞种树,是政绩工程之祸
新闻事实:郑州西三环立交桥下4月种的枇杷树、珍珠梅,7月大量死亡。园林部门回应称,这和该标段施工单位维护不到位有关,因属管养期,施工单位会免费补栽新树,不存在重复花钱的问题。立交桥下种树,郑州还会走下去。
媒体观点:坚持要在桥洞里栽种并不合适的树种,大凡是因为这些乔木,不仅于绿化面积的增加有“短平快”的效应,还有着更多的“景观”效应,说到底,是对于绿化的目的,存在观念上的误区。绿化不是出于生态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的需要,而不过是当作装点城建政绩的“花瓶”,于是,不顾树木死活,无论是否存活。显然,从根子上说,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之祸。
《新华每日电讯》
协会敛财岂能借口“学美国”
新闻事实:作为中国社会组织中的百年“老字号”,中华医学会最近被曝出通过召开学术会议两年收取医疗企业赞助费8.2亿元。卫生计生委主管的某事业单位的一位项目主管表示,企业赞助社会组织办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普遍,“社会组织办会的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可是办会也有成本,政府不给出钱,那就只好找企业谈赞助了。这些说起来也是跟美国学的。”
媒体观点:在美国经济生活中,行业协会的作用很大,全美约有20万个协会组织,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的类似社会组织结合实际学一学他们的经验确有必要,但只学习别人如何收钱而不学如何服务会员,只学表皮而不学健康运行的理念,终究会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可笑下场。
《法制日报》
高考加分项目应走精细化之路
新闻事实: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河南漯河高级中学今年有74名学生获得高考体优加分也被公众质疑。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甚至有家长直接出钱办赛事给孩子买冠军……近年来,体育加分乱象频出,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拦路虎,极易成教育腐败重灾区。
媒体观点:高考加分关系到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公平公正,不仅要在加分资格获取环节加强监督,同样需要在加分使用环节增加限制,让粗放式的加分变成精细化的加分——高考不能一考定终身,高考加分更不能一加定终分。
《郑州晚报》
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信任并非源自“妖魔化”
新闻事实:中青舆情监测室取样分析后发现,64.7%的网民认为添加剂是不健康的。32.1%的网民则对食品添加剂持中性态度,在他们看来,可适量使用添加剂,但需要加强监管力度。3.2%的网民力挺食品添加剂,认为添加剂必不可少,只是人为因素使其成了“毒品”。这样的结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多名专家都表示,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
媒体观点:对专家而言,可以认为“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这是一种学术讨论的自由。但必须提醒的是,对政府部门而言,谨防把这种言论当真。因为,如果食品添加剂毫无使用问题,民众又怎会对其倍加小心,各地又怎会经常曝出大米、火锅料中的添加剂滥用问题?以此而论,对食品监管领域的相关部门而言,唯有以负责任的态度,把网友的不信任投票视作对自身工作的鞭策,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才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放下心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建)7月4日下午,市委群众工作局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学习市委书记刘成鸣在本报上的署名文章《为什么联系服务群众停在“最后一公里”?——对处理西区村民周树林诉求一事的思考》,并对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