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不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4-08-03 04:37   https://www.yybnet.net/

□刘林德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算进来的。”这是一个儿子对病危父亲的喊话,出自中国青年报7月30日的报道《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文中那位儿子的话,一般看来已无人性可言,直接撕碎了我们心目中伦理亲情的价值标准。但说者显然没有多少良心上的挣扎,只是带着稍稍不耐烦的情绪脱口而出。而父亲也不觉得儿子这样讲话特别忤逆,他甚至不做任何抗议就做了自我了断,丧事在儿子的时间规划中顺利举行。

报道和调查中,类似的事例并不少见。老人自杀不再有伦理道德的阻碍,只剩下纯粹的利益计算,当你已经老到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当养老的成本超出了你在有生之年所能生产的效益,甚至拖累儿女们的利益生产,自杀成了最经济的选择。在一定的共同体内,它甚至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父母、子女、邻人都视其为正常,赖着不死反而成为不道德,要背上沉重的良心负担。可以说,尊老敬老、养儿防老等传统道德,在这些地方已经崩坏。

如果据此给农村地区冠以落后、愚昧、势利等判断,是不公正的。厌老情绪,敬老道德的弱化,其实是种整体的社会现象。在生活压力和负担沉重的农村地区,它表现得更为惨痛,直接冲击着私人领域的伦理亲情。而城市里则在公共领域展开。比如这几年持续讨论的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问题,老年人的公共娱乐休闲问题,公共空间对老年人的扶助问题,舆论几乎一致倾向对老年人“污名化”。

经济和权力关系在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容否认。但人的生命和价值,并不能因此来计算。必须有强大的道德观念,与之进行对抗,人类和社会才不至于重新沉沦到野蛮状态。如果说老年人对年轻人道德压迫和束缚,曾经是一个历史问题。现在情形则颠倒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道德厌弃,成为新的时代问题。对老人自杀的伦理问题、敬老道德崩坏的问题,不能以纯经济角度考虑。经济原因或许是导致道德弱化的主要因素,然而道德一旦沦丧,重新恢复比经济供给困难得多。我们诚然需要有完善的养老设施和机制,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仅此是不够的。人并非活得衣食无忧就好,老人也同样需要尊严、社会认同和尊重。我们必须同时考虑老有所敬的问题,在伦理道德上给厌老嫌老弃老者以良心压力。

(据《华商报》)

新闻推荐

新华每日电讯医生分级临床导向符合医改方向新闻事实据

《新华每日电讯》医生分级“临床导向”,符合医改方向新闻事实:据媒体报道,深圳准备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为9级的人才评价制度,该制度将打破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不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