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郭延冉
“座座楼房一排排,盆盆鲜花摆窗台。站在阳台观窗外,好气派!远看群山连天外,近看蟠龙河水来。一桥横架蟠龙背,甭脱鞋。”这是今年春节期间,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文艺汇演时,村民自编自演节目三句半《如今下陈格外美》里的一段内容。“村民住上楼房,上坡过河甭脱鞋脱袜,多亏了张刚领导的好班子啊。”66岁的村民韩凤语说。如此受村民敬重,张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村里有个大娘的危房改造要跑手续,另改个时间吧”……一周时间内,记者3次预约采访,电话那头的张刚赔了3次不是。
4月22日,记者终于见到了张刚,体格健硕,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迷彩服。“你问村支书该咋干,俺也没啥特别的思路。就是一心想让俺下陈村村民都住上楼,有处玩,腰包鼓,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张刚说。
身先士卒开拓乡亲致富路
张刚驱车带记者到了他投资10几万元新开辟的10亩果园,这里种植着他年前从湖南带回来的红心猕猴桃幼苗。“已经开花了,今年秋天就能结出果子来。我先自己试验一下,收益好了,就可以在全村推开。”“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下陈村没有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多依靠种植黄烟。眼下这条路已行不通,怎样带领村民致富?张刚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四处考察,觉得还是得从土地上做文章,由种植黄烟改为种植绿化苗木、水果苗木和中草药。“最早尝试种植苗木的吕兴文,去年收入近30万元,合1亩地挣1万元。种1亩黄烟好了也就挣3000元。”张刚补充说,土地种植苗木,年限越长,收益就越高。
民意当先优化村民居住环境
“这是村里新硬化的4000多米的生产路,村民上坡更方便了。”参观完猕猴桃果园,沿着一条环村水泥公路,记者来到村民居住区,一下车,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正如三句半里写的一样。
2010年,下陈村启动旧村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前,张刚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73%的村民同意改造方案。张刚觉得这个数字太低,两个月里,他们上门动员、做宣传,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达40多次。再一次摸排民意,同意率上升到了99%,这才开始动工拆迁。
如今,下陈村在蟠龙河上建起了莱芜市第一个村级湿地公园,集生活污水处理与农田灌溉功能于一体,又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鞍前马后扶持传统戏曲发展
从湿地公园转了一圈,记者看到环湖的路灯上悬挂着许多蟠龙梆子剧团的宣传牌。“剧团能有今天,张刚真是跑了腿、尽了心。”72岁的剧团前任团长张佃山说。在传统戏曲势微的大背景下,蟠龙梆子也躲不过传承的困境。2007年10月底,蟠龙梆子剧团因一部反映时政的原创剧目在钢城区一唱成名。为趁势扩大剧团的影响力,老团长张佃山和准接班人韩克打算搞一台村民卡拉OK大赛。“想法有了,资金却成了难题。”当时村里资金困难,只能靠拉商业赞助。张佃山和韩克一老一小,挨家串户找商家拉赞助,却总吃闭门羹。张刚知道后,主动出面,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赛办得非常成功,蟠龙梆子剧团在全市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
此后,作为村支书的张刚格外注重学习研究文化方面的政策,到镇上、区里去跑扶持资金。他还常常亲自参加演出,给村民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现在,蟠龙梆子成了下陈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文化发展。
新闻推荐
新华社消息 中央档案馆17日公布了日本战犯大野泰治的侵华罪行自供提要。据大野泰治 (上图)1954年11月笔供,他1902年出生在日本高知县。1934年12月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