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说,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有一个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马固村。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马固村有7处明清民国建筑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经历当地拆迁后,只剩下王氏家庙和马固大庙两处建筑。而当地官员还振振有词:“政府在组织拆迁的时候不知道是文物,也没有人告知是文物,直到拆掉之后,农户才说是文物。”把自己的责任推脱干净,屎盆子扣在了农户的头上。
对此,有评论说,作为政府部门,在制定拆迁项目的时候,连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的明清民国建筑都不知道,亏得是在河南郑州的峡窝镇,这样的人要是在皇城根下当差,会不会去拆长城?小马飞刀以为,别说长城,连天安门城楼他们都敢拆。因为在“政绩饥渴”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联想到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建设中屡屡发生的文物被毁事件,我们就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文物保护在拆旧建新的“造城”潮流中,往往处于被弱化甚至被忽略的地位。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我们真正保护了多少民族的文化?很多时候,这句话也就嘴上说说而已。当一栋栋写满了历史的古建筑轰然倒下,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在急功近利的政绩下之殇。在一些官员头脑中,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优先考虑,文物保护可有可无”的观念。在政绩冲动下,一切都可以抛之脑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髓自然也不例外。挖地开矿、上马工程,这些事情效益高、来钱快,立竿见影,成了抵挡不住的政绩诱惑。
小马飞刀以为,强拆之所以无往不利,在于法纪孱弱。执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使得地方权力之恶往往很难借助地方性体制内监督求解。说得更直白一点,哪个强拆事件,是被地方纠偏、又能在地方话语中获得公平正义的补偿?二是强拆推进的城镇化仍有冲抵政绩的可能,这是地方强拆偏好不废的根源。拆一分,利十分,铤而走险还需要更多理由吗?小马飞刀
新闻推荐
一边上交5500万廉政金一边还窖藏2000万贿金贵州省凯里市原市长洪金洲16年受贿380多次
连续16年收受贿赂380余次,从最少4000元到最大一笔583万元,共计受贿3900余万元,还有3100余万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惧怕事情败露,在案发前陆续主动上交5500余万“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