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忠
漯河清流潺潺,像条长龙绕着村庄划了一个圈,然后撒着欢儿注入芽庄湖。河畔白杨钻天,垂柳拂地,秀木繁荫,景色迷人。被河水怀抱的村庄叫“任家道口”。这就是任方桐的故乡,他一生对家乡情深意笃,怀有赤诚的挚爱和眷恋。多次离开故乡,又数次重返故乡在这里扎根。任方桐曾出版过《脚印集》和《化雨集》,他在花甲之龄退休之际,当时的章丘县委书记孟书记以书名撰写赠予匾文:“脚印遍故里,化雨迎春风。”
1944年,任方桐由家乡考上济南立达中学,临毕业时国民党面临穷途末路,指令校方以“战事混乱、学业难成”,企图蒙骗学生骨干前往台湾“避难”。他思乡恋家心切,随即以治病(疥癣)为由,连夜返回章丘故里,逃脱了一场背井离乡的灾祸。他父亲始终揣有望子成龙的夙愿,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年,又支持他考取了济南二中,他在校品学兼优、追求上进,第一年便加入了青年团。凭他的成绩升上大学不成问题,可是毕业前夕,掖县高小毕业生、农业合作社社长徐建春作了“知识青年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的发言报告,任方桐听后,在济南3000多名高中毕业生中,他第一个报名回乡务农,因而团市委让他在团代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不久,他便带着毕业证踌躇满志地回到了故乡。在村里他淳朴厚道、泼实能干,又有文化,第二年便被乡亲们选为农业社社长。《大众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章丘、济南团市委又让他给中学生作了事迹报告。喜讯接踵而至,这年4月28日,刁镇区党委批准他正式入党。不久,团县委又推荐他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中国青年报》也派记者前来章丘采访、为他拍照。
殊料,“福兮祸所伏”,有人暗中向北京写诬告信,胡说他“出身富农,事迹纯属编造”。这一黑刀严重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又一次使他改变了“一辈子献身农村”的志向,决定要离开这事非之地。正巧,国赐良机,《大众日报》刊登了国务院号召“社会青年报考大学”的通知。他喜出望外,拿着区党委周书记给他开的报名介绍信,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废寝忘餐的复习,他参加了1956年7月15日的高考。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他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
开学第三天,校刊《新山大》便登出了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照片。一周后,校刊又发表了《从农业社长到大学生》的长篇文章。同时,《青岛日报》、《大众日报》也进行了转载,他成了1956年大学生中的新闻人物。在校期间,除学习中文课程之外,他还和同班同学一起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并创作了校歌《我爱新山大》,一直唱到毕业离校。
1958年10月,他被分配到中央内务部(民政部)做陈其援部长的秘书,工作紧张而愉快。1961年冬,他带头响应中央提出的“下放干部支援农业第一战线”的号召,告别了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北京,第三次返回当时连粗茶淡饭也吃不上的故乡。守在故乡母亲身边,他心里实落、坦然,在刁镇公社担任文教助理一干便是20多年。
他天天走村串乡,支持50多个村庄办起了“耕读小学”。星期天和节假日便坚持业余写作,这年被《大众日报》吸收为通讯员。文革期间,他冒着被造反派批斗的危险,奋笔写出了《革命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一文,这篇4000多字的文章,于1969年10月5日在《大众日报》头版发表后,在全省各地影响颇大,各地、市、县都印发了单行本,干部人手一册,认真学习。他本人也受到时任报社主编的热情接待和称赞。
是金子总会发光。1973年2月,章丘县革委调他去政治部任职;1975年6月,济南一家杂志社创刊,请他去作副主编;1978年8月,母校山大系主任亲自登门动员他“归队”教学,都被他婉言谢绝。1981年,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县委刘统侠书记先后出面,“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来,调他到县委任宣传部副部长、新闻科科长。
在专职宣传岗位上他如鱼得水,所写稿件都突出宣传章丘这一主题。当时,在《大众日报》专版《鲁志新篇》第20期上,全面推出了“章丘四珍”(绣惠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平陵豆腐)。以后,又被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拍成八集电视片,向全国连续播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宗旨,组织作者撰写礼赞章丘铁匠带头创业致富的文章,加上他多年的劳动成果,汇编成《章丘百名民营企业家》一书,为故乡第一个响亮地提出“金章丘”的誉称,收到了“约定俗成”的效果,被全社会所公认。新世纪初年,章丘便跃居“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二十四位。这些成绩的获取,无不饱含着任方桐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1990年,在他建议下,章丘率先在全省建立起第一个县级“文联”,并被推选为主席。他抓住这一契机,创办了《百脉文苑》、《寒泉诗刊》,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宣传章丘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其中有四位作者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有三人写了电视脚本,被省市电视台拍摄。在他任职期间,在文联所属的五个协会(作协、美协、书协、音协、影协)中,600多人的文艺大军始终活跃在章丘的文艺舞台上。
泉水是章丘之魂,自唐代便有“东有趵突为魁,西有百脉称冠”的美誉,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为促进章丘旅游业的繁荣,他徒步巡察了一冬一春,摸清了县城明水共有三大泉系。喷涌旺盛的泉眼31处;濒临干涸的6处,完全断流的5处。当时除百脉泉外,其余皆为“无名氏”,他根据泉流的地貌、水质等特点挨个命名,其中有墨泉、梅花泉、龙睛泉、饭汤泉、明目泉、兔子窝泉等,并逐一撰文或赋诗,他命名的泉水达20处之多,为后人续写史志留下了真实可贵的资料。为宣传泉水他殚精竭虑、倾尽心血,尤其对明水“小泉城”称谓的叫响,更是无人可以代替。
任方桐一生出版个人专著6部,40多年来,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共发表稿件1200余篇;为采访新闻人物,他的足迹踏遍了章丘的城镇乡村。他发表的一篇篇文稿,如实记录了章丘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坚实的脚印。他在社会上被誉为“章丘的大文化人”。
2000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任方桐突发疾病溘然离世,享年66岁。殡仪馆的大院里,近千人悲泣着为他送行,市人大为他撰写的挽联为:“半世坎坷能文能书脚印在,一生耿直为国为民化雨归。”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