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每逢大雨,达城北翎路就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前半段路雨水顺着雨水井流走,地面没有积水,另半段路却因没雨水井,导致雨水流到低洼处汇聚成潭。对此当地居民抱怨,同一条路,为啥非得区别对待呢?
“雨一大,这半段没雨水井的路就成了排水渠,鞋子和裤子很容易被打湿。”当地居民黄大爷说,从北翎路口直到通川区党校这半段路上基础设施齐备,而另半段路则没见到一处雨水井。每逢大雨,这半段路就成了排水渠,大量雨水顺路流下,在低洼处形成积水。
昨日上午,记者冒着小雨来到现场,发现从北翎路口上行至通川区党校这半段路上,雨水井、污水井等基础设施齐备,没有积水。靠凤凰山的另半段路上没有雨水井,雨水汇聚成一股股“小溪流”在路面流淌。
北翎路的住户们告诉记者,这条路上的房屋大多是老房子,排水没有规划,导致现在一遇雨天,这半段路就有雨水顺路流下,过路时很难不湿脚。“靠北外那半段的基础设施全重新修了的,不晓得这半段为啥不一起重新修好。”居民们对此很不满。
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政工程处,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以前北翎路的排污管网没有铺设,排污比较糟糕,后来重新铺设时,是把整条路都实地考察过的,结果发现靠凤凰山的这半段路下方比较空,地质情况达不到铺设管道的条件,所以当时就只铺设了半段路。市民们抱怨的积水问题,确实还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
(本报记者 杨航)
新闻推荐
食品谣言耍的五种花招 谣言多披着貌似“科学”的外衣,有着相似情节
谣言多披着貌似“科学”的外衣,有着相似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