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他们成了“孩子王”;他们擅长音乐、手工、绘画、舞蹈,给偏远的山村小学带去了不一样的欢笑和喜气,给渴望读书的孩子们以鼓励和希望。目前,他们虽已离开,但回到城市的这群支教大学生们,仍然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回忆。
学校远离市区 带去百斤物资支援
今年7月中旬,李慧,贺长娥等5名来自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的大学生走进达川区石桥镇永进乡潘家河小学,在这里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暑期实践支教。临行前,他们得知,永进乡距离主城80多公里,目前该校有小学生28人,分别有二、三、五年级,现有教师两名。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务工,生源来自库楼营村、佛尔岩村和瓦石坪村。
这次去支教,大学生们带上了衣服、笔、运动器材和玩具等“礼物”,物资大概100斤左右。“当地重视学校建设,校园干净整洁,还有篮球架和兵乓球桌子。”支教队队长贺长娥告诉记者,当地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每学期的教学辅导材料费也交不齐,有的学生因父母在外打工,没有人接送,读到中途就退学了。
寓教于乐 调动孩子们学习兴趣
学校给支教大学生提供了两间住宿的房间,厨房可用电和烧煤炭,可以自己做饭。这样的住宿对于他们来讲,已经很奢侈了,“我听说她们以前在贵州支教的时候吃了大半个月的土豆,城里的孩子哪里经受得住这种折腾。”潘家河小学的老师胡国荣告诉记者,他打心眼欢迎他们的到来,还特意让自己同为学校老师的妻子杨永权帮忙给他们做饭。
第一节课前,胡老师心里还有些忐忑,悄悄地躲在窗外看,出乎意料地看见大学生们在讲台上有说有笑,和孩子们互动频繁,孩子们也特别投入,他忍不住想走进去感受,才发现是在用做游戏的方式给孩子们传授知识。
“学生们住得远,走路要一个多小时,近的也要半个小时,但他们清晨6点多就来教室做作业了,特别早。”贺长娥对记者说,看到孩子们来了,他们就会起床辅导他们做作业,有的则挑水做饭。7点半左右,学生到齐了就开始上课,课程有手工,绘画、英语、音乐、体育。“因为想让小朋友在暑假轻松一下,所以没上语文数学课。”她说道。
贫困家庭让人揪心 准备设法寻找资助
在支教的半个月里,大学生们选了3个特别贫困的家庭进行家访,需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到他们的家,“主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后期通过网上为他们寻找资助。”贺长娥说。
“很可爱的事情是,在学校很活泼的小朋友,在家访时会变得很害羞。天气很热,还有蚊虫叮咬,张兰兰同学就主动过来一直给我们扇扇子,我们说不用,但是她就一直在扇。”贺长娥说,张兰兰家里特别贫困,基本没有收入,家里有3个孩子,13岁的张兰兰是老大,父母是智障,生活无法自理,张兰兰在家里要做饭,洗衣服带弟妹,穿的衣服全靠大家捐赠,三个孩子在校的生活费和学费已两年未交,全是学校的老师补贴。像张兰兰这种情况的还有好几个孩子,让支教大学生们既心疼又无奈。
尽管只有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但是支教大学生们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结下了深深的感情。而大学生们的上课方式也给了胡老师深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这次孩子们接触到很多新颖的游戏和学习方式,他也感受到孩子们渴望学到更多新知识,希望年年都有支教大学生来给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段霁珊 本报记者 张黎丽 刘艳)
新闻推荐
报警求助双双被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