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冯余冬
再过两天,就是12月1日,一个对重大疾病防治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围绕着今年的活动主题,媒体、网络开始热闹起来,“艾滋病”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这里,我们就谈谈“消除歧视,共抗艾滋”的话题。
艾滋病,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敏感字眼,被称为“世纪瘟疫”。自1981年世界出现首例艾滋病病人、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一直呈现着快速流行的趋势,几乎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今全球已经难寻没有艾滋病的净土。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旨在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共同抗击艾滋病。几十年过去了,艾滋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其蔓延流行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在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已达到57.5万,其流行方式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中老年人、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而男男性行为则成为青年学生感染的主因。因此,立即行动起来,控制艾滋病流行,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然而,歧视和偏见正阻碍着我们。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人们对艾滋病依然还是心存恐惧、谈虎色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充满了歧视、冷漠与偏见。歧视源于偏见,恐惧因为无知。这种歧视与偏见,既有传统观念与道德伦理的因素,又有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公众缺乏“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因而对艾滋病感染者厌恶有加,唯恐避之不及。这使得艾滋病感染者沦为“二等公民”,自卑而屈辱,不但不敢公开自己,反而把自己隐藏得更深,甚至自暴自弃,也就使艾滋病更加难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对于控制艾滋病非常不利。这也是导致艾滋病流行蔓延的重要原因。
世界艾滋病日来了,它的红绸带标志所隐含的意义,正是我们面对艾滋病严峻的防控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善待生命,消除歧视,携起手来,共抗艾滋。宽容是阻断艾滋病的良药。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而言,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感染,都已经是生命的不幸,都承受着巨大心理创伤,都渴望人们的帮助,渴望社会公正的对待,而偏见与歧视只会给他们带来第二次伤害。对我们来说,需要应对的敌人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在共同的威胁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我们不能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鄙视指责他人,应该抛弃固有的偏见,抱以宽容的态度,像对待其他病人一样,善待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用关爱取代冷漠,用宽容消除歧视,用爱心播撒阳光,努力营造一个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宽容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秉承“凝聚力量,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的理念,为抗击艾滋尽到一份责任、奉献一份力量——
这既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新闻推荐
□李帮灵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妇坐在地头,向过往行人诉说她的不幸,别人的地里都长满庄稼,而唯独她的地里长满杂草,她又得挨饿了。有位老者说:你在这儿抱怨是长不出庄稼的,还是赶紧回家弄些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