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接到了一位家长的来电,其家中上高一的孩子小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抢到了一千多块钱的红包后,误以为发现了“致富”捷径,吵着要休学,急坏了家长……(2月14日《北京晚报》)
时下,“网络红包”俨然已成为猴年春节热度最高的关键词。刷一刷、咻一咻、口令红包、个性红包和群发祝福,各种红包新玩法让红包数据飙至历史新高。但看过“小冬事件”后,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想,抢红包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网络红包”会成为一种新的习俗延续下去吗?抢红包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对人性的考验?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声音,大家都来谈谈吧。
把“偶然”当“必然”愚不可及 □何 凡(靖西)
《守株待兔》的故事人人皆知:农夫得到偶然撞死的兔子后,便天天守在树旁,期待更多的兔子也撞死,结果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国人的笑柄。如今高中生小冬为了抢红包竟然要休学,美其名曰:“抢红包养活自己”,令人深思!小冬之所以闹休学,是因为他发现了抢红包这一“致富”捷径。其实小冬的这一认知,从一开始就错了。他通过手机抢了一千多元的红包,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天天都有,抢红包的人成千上万,红包怎么可能天天都会落到小冬的头上。很明显,小冬钻了牛角尖,被错误的金钱观念左右了思想。作为一个高中生,小冬的相关行为与意识,来源于其自身认知,但更来源于父母家长,以及社会风气、他人行为等的影响。小冬闹“休学抢红包”,是“尝到了甜头”的错误判断,但显然更是成人世界以及一些社会行为风气的诱惑等所造成的。“抢红包养活自己”与“守株待兔”如出一辙,都是把偶然收获当成了必然所得,这样的事情是愚不可及的。所以,当孩子抱着手机没日没夜抢红包的时候,家长要记得告诉孩子抢红包的本质是娱乐与祝福,切不可让“不劳而获”的思想污染孩子纯洁的思想,要不然红包就有可能转变为“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抢红包”不可盲目跟风 □戴天敏(田林)
今年过年,最热的词非抢红包莫属,高中生小冬从中发现了“致富”捷径,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孩子终究是孩子。抢到了一千多块的红包固然运气不错,但就此认为抢红包是一种“致富”捷径,在家里吵着要休学就误入了歧途。新春佳节是发放红包的高发时段,将一个特定时期行为理解成某种“新常态”,甚至要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孩子的幼稚、不成熟可见一斑。放假以来,小冬几乎拒绝了一切外出访友活动,将抢红包从闲暇消遣的“好玩”、“雅趣“,演变为春节假期的“抢红包大战”,甚至因此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冷落家人,伤害视力与身体,并指望以此致富而放弃学业,“红包乐”变成“红包劫”,实在是幼稚。其实,任何一位中学生都渴望找到一条自食其力的捷径,这本无可非议,但在中学这个黄金年代,应该静下心来,全面、系统地学习知识,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培土、剪枝、浇水、施肥,何愁小树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何怕自己将来养不活自己?总之,对高中生“休学抢红包”不可一味地推崇,更不可盲目跟风,让中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方是上上之策。
社会与家庭都有责任 □冯学望(靖西)
高中生“休学抢红包”成为当今社会的新闻,我觉得并不奇怪。这正好暴露出社会上金钱至上和追求“短平快”的浮躁之风。如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梦想“一夜暴富”的成年人绝非凤毛麟角。想通过炒股、买彩票、***赌博等手段圆发家致富梦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闻。于是,微信、支付宝相继推出“抢红包”等娱乐功能后,有人便看成又一致富门路。其实,错的不是红包,而是人们难以沉淀下来的浮躁心,是充满投机取巧意味的财富观。
高中生“休学抢红包”,凸显出未成年人健康价值观的缺失。但当孩子看到的是某些急功近利者的不劳而获,是某些投机取巧者的金山银海时,心中难免滋生不健康的财富观,这些耳濡目染对他们人生之路产生的影响,实在令人堪忧。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财商启蒙与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要通过教育,让孩子明白,只有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价值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些“抢红包”之类的玩法,无非就是一场泡沫游戏。同时,这个新闻还反映出假期阶段,家庭教育的漏洞。对于高中生而言,寒暑假期本应是极好的温故知新、拓展视野、锻炼实践的机会,而新闻中的孩子却沉迷于手机,还发展至要休学的地步,令人惋惜。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也应反思是否对孩子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督促,以及必要的陪伴。
引导孩子端正态度是关键 □梁加早(右江区)
抢红包固然没有错,一方面它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它还在当今社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充当了一种减压手段。但我们要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抢红包”也不例外。因而家长应正面引导,使“抢红包”更为深刻的意义得以凸显。如果孩子为了抢红包而扭曲了其人生观,那是得不偿失的。家长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孩子:一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活成本,理智看待“抢红包”,向其表明生活的维持并不是依靠抢红包那么简单,抢红包也并不会使人发财致富。二是引导孩子端正态度,使其清楚认识到天上不可能掉馅饼,消除其不劳而获的心理。三是引导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和抢红包挂钩,那是极为愚蠢,不可取的想法,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双手和真才实学创造财富,而非投机取巧。同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逢年过节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也逐渐呈递增趋势。无论是对待“抢”到的红包还是收到的红包,家长都应当教导孩子合理使用,多用其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应理性看待抢红包 □张 敢(平果)
“网络红包”作为新生事物,一种新的习俗,给过年增加了喜庆气氛。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作为公民,应该理性对待,不能被误导,可以参与,但不能沉湎于其中不能自拔,过犹不及,荒废了学业和工作,那是不可取的。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对待“网络红包”,做到适可而止。“休学抢红包”是一种偏激和极端行为,是不足取的,应该摈弃。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红包”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有人利用“网络红包”进行诈骗,坑害百姓,那更不可取了。总之,应该理性对待“网络抢红包”,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
红包进手误导进脑 □黄国顺(田阳)
当今人们都在感叹红包太过于泛滥,既名目繁多,又涉及面广,分量还很“重”,所以我个人认为,从传统红包派生出来的口令红包、个性红包等“网络红包”,尽管很新鲜、时髦、好玩,可仍然摆脱不掉红包消极的一面。特别是看过“小冬事件”之后,更让我们坚定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抢红包让人得到的是暂时的钱财利润,但同时失去的却是更宝贵更长久的精神财富,得不偿失,因为手指轻轻动一动、手机电脑屏幕刷一刷、咻一咻,便有钱财到手,这样会严重地误导那些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极易让他们产生不劳而获、致富有另外捷径的不健康思想来,以至于时刻都想着天上会掉下馅饼来让他们不用劳动不用创造就可以坐享其成。
新闻推荐
亚当·约翰逊 据外电3月3日报道,前英格兰国脚亚当·约翰逊涉嫌性侵15岁少女一案被判有罪,他将面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