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24日,作为2016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之一的高学历人才引进开放式洽谈会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记者发现,今年企业招高端人才的胃口大过往年,不少民企开出二三十万元年薪吸引博士,还提供百万元以上科研经费,可惜上门应聘者寥寥无几。(《现代金报》)
在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当下,面对民营企业开出的二三十万元年薪,广大博士生无动于衷,上门应聘者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博士生太不务实了,甚至包括招人的民企都觉得这是博士歧视民营企业。但是,民企高薪招不来博士,归根结底要回归招聘双方的条件和博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
在研究生扩招之后,博士生确实谈不上是天之骄子,有些专业的博士生去中学教书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民企开出二三十万的年薪,还提供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这条件的确挺优厚的,挺诱人的。但招聘博士生大户的高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给出的待遇并不比当地民企给出的待遇差,甚至比民企提供的待遇还要好。 “人往高处走”,求职的博士生不愿意去待遇更低的民企,这是人之常情。
一般来说,高校除了给招来的博士生提供保障工作稳定的事业编制,按月发放相应工资之外,还会额外提供安家费、住房补助、合同到期奖励等,加起来平均年薪也能达到二三十万元,甚至紧缺专业的博士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最关键的是,相比较而言,在高校工作比在民企上班要轻松得多。高校的约束性没那么强,比较自由,还有寒暑假。
另一方面,博士生选择去高校工作,或许一开始获得的科研启动经费没有民企提供的那么多。但在高校获得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的机会则明显高于民企,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科研硬件设施也比大多数民企要强太多,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而且,民营企业的研发环境究竟怎样,求职的博士生看不到、不了解,博士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去高校的发展前景是明朗的,让人心中有底。
再者,民企开出高达二三十万元的年薪吸引博士,说明这类博士属于社会稀缺人才,属于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博士。这意味着数量较少的博士在求职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当然会更倾向于工作环境、待遇更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或跨国企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理性的选择。
可见,民企高薪招不到博士,问题更多的不在求职的博士,而在企业自身。如果民企能够拿出自己的真心和足够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就不怕招不到急需的博士。在这一点上,华为是很好的榜样,在华为的7万名研发人员中,有1万名博士。
新闻推荐
□朱晓南我和明方的婚姻从三条约定开始,即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这是我俩的共识,也是我们婚姻的座右铭。我们于1980年1月17日结婚。3月份,他专门回了趟农村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