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闫睿 梁书斌
弥漫着臭味的小作坊,用淀粉就能制出3600多万元的“救命药”;一盒需长期服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售价百元以上,却区区几元钱就能产出来……
哈尔滨警方近日破获一起制售假药案,查获35万盒假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犯罪嫌疑人刑满释放两个月后就因重操旧业被抓。专家认为,市面上越高端、畅销的药,越易成为被伪造对象。堪比毒品的高额利润,是这些制假售假者们一再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小作坊弥漫臭味,淀粉制出3600多万元“救命药”
今年初,哈尔滨市公安局接到黑龙江省公安厅转交线索:哈尔滨市呼兰、松北地区有一个生产销售假药的窝点。随后,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等部门成立专案组,经过艰苦的工作,掌握了大量证据。5月20日,警方收网,将宋某等9人抓获。
办案人员共在宋某的两处生产窝点缴获3套药品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查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假药半成品35万盒,经物价部门作价约3600多万元。
在哈尔滨市长岭镇长岭村民房内的一处制假窝点,这里的“制药”环境让办案民警作呕。“封闭的屋子里遍布脏水盆、脏靴子,弥漫着臭水、臭药的味道。”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申万里说。
警方介绍,这些窝点十分隐蔽,采取“游击作战”方式,开工时间很不固定。
这些假药的主要用料是淀粉,做成药坯后再包上糖衣,色染不均、色泽度差,但用上和市面正规药品几无二样的包装盒,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专业人士说,不具药力的药品使用后,极可能耽误病情。
全家老少齐上阵,采购售卖都靠网
据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查处的制售假药犯罪,呈现出家族化、网络化、精细化特征。
——“全家老少齐上阵”。该案共有9人落网,大部分有亲属关系。这9人分工明确又相对独立,宋某妻子负责联系业务,舅舅、姑姑负责生产,岳父、岳母则帮忙打通运输环节。
——“采购售卖都靠网”。经调查,宋某生产假药设备均购自网络。在“边研究边生产”中,完成从“药粉—药片—压缩成板”的流程。在销售环节,这些假药制售商往往会租用设在国外的网络服务器,发布假药信息。找到买家后,再通过快递将假药送至消费者手中。
——“制假售价分工日益明确”。据了解,假药制售领域产、运、销均有单独分工。
几元钱生产百元“药物”,加大刑罚力度是关键
制造假药可获高利,是这些制假售假商们一再铤而走险的重要因素。据了解,市面上一盒在百元以上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宋某这里区区几元钱就能“生产”出来。
黑龙江君明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黄月明说,相比以前的规定,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对药品犯罪的量刑力度,只要被认定为“生产、销售假药”的,即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更具操作性,但也保持在相对较低的量刑程度。
目前我国药品监管已经逐步开展部际和省际等多种形式的跨部门、跨地域合作。药品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媒体合作,为群众用药安全构筑“思想防线”。鼓励公众从合法渠道购买药品,提升公众辨识假劣药品的能力。
(据新华社哈尔滨9月19日电)
新闻推荐
□袁文娟精轧台下,操作工们开动换辊小车把六个机架的轧辊拉出轧线。小车刚停稳,一个中等个子、皮肤白净的工人已经守在轧辊旁边了。他贴近换下的轧辊,仔细观察着,不时用笔记录着什么。他就是攀钢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