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窑店办社会服务中心大厅中一景。本报记者 包鑫 摄
本报记者 马驰骋
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模式——“让群众带着财富住进新型社区安居,带着技能走进产业园区致富。”
以此为目标和模式的渭城区全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有几年了。近日,记者来到渭城区窑店办走访,看到了窑店的变化,体验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渭城经验”。
拆迁回迁户住进新型社区
在渭柳佳苑小区,57岁的周胜利谈起现如今的生活,不禁喜上眉梢。在两年前,他所在的大寨村拆迁,他们全家12口人按照人均60平方米的标准在窑店办旁的渭柳佳苑安居小区分得7套住房。周胜利说:“搬进来两年了,厕所在室内,没有臭虫蚊子骚扰;冬天有暖气,水电气一应俱全,周五社区文化站还唱戏,比住农村好得多!”
谈起没了土地的生计问题,周胜利告诉记者,大儿子在城里工作,另外两个儿子跟他一起从事第三产业。日子蒸蒸日上,装修房子的时候除去政府的补贴,自己还拿出了几万元。虽然没了土地,但从他言谈之间的幸福神色看来,这对他仿佛更像是一种解放。
据了解,像周胜利这样的搬迁户,在渭柳佳苑小区已回迁约200户,近期还将陆续回迁邓家村及黄家沟村几十户。而整个渭柳佳苑计划的4期保障房工程,届时将提供上万套保障房,其中第3期工程所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商铺与高层住宅均已到施工尾声。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愁
蔡撑柱今年52岁,家柱黄家沟村6组,现在是渭柳佳苑小区的一名保安。一年多前,失去土地,年龄偏大的他发愁今后的生计问题之时,窑店办的就业培训中心找到他,对他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培训,随后便在小区当上了一名保安。他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工资近2000元,单位还有灶给我们管饭,下班骑电动车回家只要十来分钟,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从窑店办了解到,为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他们依托就业创业培训中心,推出的是“订单式”培训。了解群众的就业意向及辖区企业的用工信息,在这基础上建立人员定向培训、输送机制。目前开展的有酿酒、烤肉、保安保洁、特色饮食制作、农家乐经营等方面再就业培训9期,“订单式”培训3期150人,仅今年就促进群众就业1800余人。
公共服务高效贴心
“过去,群众来办事需要在各个部门来回跑。现在,进了我们服务中心的门,就哪里也不用去了,群众只需要坐在这里等着,需要其他部门盖章的,都由我们工作人员跑。行动不方便的群众,只需要打个电话,我们就会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窑店办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燕指着墙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8个大字对记者说。
敞亮整洁的窑店办社会服务中心有150平方米,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办事、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提供窗口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超前服务、跟踪服务。这里还通过政务系统、服务手册、宣传海报、LED屏播放等形式公开办事流程、服务承诺以及办事人员身份。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该服务中心接待群众3500余人次,办理具体业务1329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B)⑧
新闻推荐
记者从天津市公安部门获悉,该市公安部门会同林业部门从10月9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理整治非法捕猎、交易鸟类活动专项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共清理重点区域和非法交易市场79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