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拜读了费孝通老先生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感受颇丰。通过费老先生质朴的笔触和深刻的理论,让我感受到了乡土之味,也让我透过乡土之味思考这质朴的本质。
“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也是最经典的一句话,蕴藏着对当时中国乡土社会深刻的理解。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这种“熟人社会”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啊\’”,这种现在在中国城市也很多见,这种乡土性已经深深嵌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
费老先生反对“不识字就是愚”的观点,“‘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者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并且时常处于面对面的直接性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熟人社会”的这一特质,乡土中国的符号与象征不再是文字而是语言,甚或是动作与表情,这就使得“文字”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随着文字普及工作的完成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普及和应用,国的基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乡村和城市间沟通的加强和频繁,“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规划,使得中国的基层已经远不同于费老先生《乡土中国》里的基层了,有不少乡村原本的熟人社会结构已经被打破。在农村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异地打工与生活,日趋“空心化”。这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都是不容忽视的。
“差序格局”是费老研究中引入的一个新概念。费老先生认为,作为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即是“社会格局差序”的渊源。差序格局是基于血缘基础上,以自我为起点,向周围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向外推延,“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血缘范围缩小,削弱了血缘观念。当今社会越来越频繁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不停地在各大城市中来回奔波,很多人已经无法长期在一地与亲戚们共处。而网络时代的来临,又让彼此间联系更方便。虽说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但并未缩短心灵上的距离。越来越多人,在与亲友聚会、交谈时,无时无刻不在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沟通缺少了,多的是“朋友圈”里随手点击的“赞”。同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各种信息充斥着每天的生活。经济的全球化,让中国已经与世界连接一体,传统的差序格局模式,正在一点点被改变。
费孝通先生这本著作,细致地描写了乡土生活,将上世纪四十年代乡村社会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之,让我切身感受到了那纯朴的民风,感受到了那带着乡土之味的浓浓乡情。
江洋
新闻推荐
月日,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省的瓦梅纳,救援人员在坠机现场工作。新华社/美联新华社雅加达月日电(郑世波)印度尼西亚空军日说,印尼空军一架运输机当天早上在印尼东部巴布亚省山区坠毁,机上人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