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已完成个村约万平方米建筑的整村拆除,开工面积万平方米,建成面积约万平方米,实现个村约3万村民回迁安置,改善了村民居住生活条件;整合盘活土地资源余亩,个项目土地确权、个项目土地出让,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条断头路打通,城市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个村完成村民向居民转变,个城中村完成村建制向社区转变,失地村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上述这些成就,无不在诉说着作为城市新中心建设的承载地和实践者,经开区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品质西安”建设作出的贡献。经开区管委会启动城改8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正在迈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为、幼有所育的现代城市文明新生活。通过城中村改造,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年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以惠民益民为宗旨的城改工作成果初现。面对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党工委书记贾生林、管委会主任杨安定带领的经开区班子提出:将继续加大城改攻坚力度,充分利用土地清理整合出的空间和城改项目开发配套建设资源,坚持城市“建管并重”,全面实施“”战略,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决心 审时度势率先出击
8年前,西安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内全面启动城改,老百姓翘首企盼。同年,市级行政中心确定整体北迁,经开区迎来加快新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又要面临成功解决失地村民后续生活、土地资源枯竭等新的挑战。面对个整村改造的艰巨任务,在尚未有成熟经验可循,又无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经开区管委会审时度势、率先出击,下定决心,果断启动西安市有史以来最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棚改工程。
启动城中村改造前,经开区的城中村污水横流、部分房屋破烂不堪、村民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下,城市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让城中村居民享受开发区发展的“红利”,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站在民生高度,于年全面启动区域内城中村改造工作,并且在全市首先提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坚持“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并重”的原则,紧抓整村拆除和安置楼建设两个重点,以村民回迁为核心,城改工作有序稳定推进。谈及经开区率先启动个自然村共计约万平方米整村拆迁的艰巨任务,经开区管委会城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名村民的拆迁安置工作,还有各类租住人群及租赁小企业、小作坊的工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涉及人数达十余万,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 经开区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经过经开区管委会的不懈努力,如今,8年过去了,这场规模浩大的城市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在这里,村民已经变成了居民,城中村已经变成了新社区,以前的老城北也已经变成了如今的新北城。
诚心 精心谋划惠及民生
当前,经开区已经有个村胜利回迁,这些社区已经成为区域内档次较高、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居住小区。切实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我们经开区率先在全市启动‘平方米住宅+平方米经济发展用房’模式。而且,经开区的补偿力度还略高于西安市整体水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协调改造主体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以\‘一村一案’为原则制定拆迁安置方案。”为了真正把村民的利益落到实处,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经开区管委会在市城改政策基础上,经反复测算,制定和完善了独具经开特色的拆迁安置政策体系。针对村民后续生产生活需要,增加了人均平方米经济发展用房,为后续生活提供稳定保障;为方便村民出租和出售安置住宅,获得更高的收益,经开区制定安置用地全出让政策,让“回迁房”真正等同于“商品房”;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了安置小区与开发小区共同公服配套,房屋同质同标准的政策;为了确保村民按时回迁,制定了基础设施配套先行、安置项目建设先行等政策。按照经开区这套益民惠民拆迁安置政策,通过改造,村民每户均可获得多套房屋,除自住外,用于出租的经济发展用房和房屋也使其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经开区管委会从长远发展考虑,切实做好居民养老问题,以灵活的形式为居民办理社保等民生保障,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经开区城改工作的创新型方式,解决了农民在城市化中的“住房、长远生计、社会保障”等三大难题,得到被拆迁人的拥护和认可。
细心 品质提升多方共赢
8年来,经开区管委会以民生工程为依托,创建多赢机制,不仅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还不断实施城市提升改造和功能升级,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让城市骨架延伸、脉络通畅,让新中心成为集中全民意志、汇集各方智慧、统筹资源禀赋的“指挥中枢”。
8年来,经开区管委会通过棚改打通开元路、凤新路、民经一路等条断头路,高架电缆“蜘蛛网”全面落地;明光路、凤城八路绿地改造完成;朱宏路区域综合改造基本完成,湖北大厦等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丝路天街”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启动实施,西门子二期等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杨家村小学、南党村小学、凤景学校等5所中、小学规划建设;提供地上地下停车位4万余个、新增公交线路数条,公共自行车网点全面铺设……根据统计,经开区通过城中村改造,有效盘活村庄集体土地亩;通过国有土地整合,还可为中心区提供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用地约亩,产业用地亩,为城市升级及产业转型提供了更多承载空间。
经开区管委会城改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改造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经开区中心区的示范引领和综合配套的辐射作用,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做出将中心区由工业园区转变为城市新中心的战略部署。”据记者了解,根据中心区将大力发展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定位,经开区有目的地建设了一批以金融商贸、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配套设施,引导各项目在建设中将总部经济、优质产业引入。一方面帮助改造主体拓宽销售和经营思路,另一方面提升经开区中心区的城市复合配套功能,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充分兑现中心区“寸土寸金”的产业价值。在城改这8年的进程中,经开区管委会成功在城改项目中引进了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服务企业,JW万豪酒店等享誉全球的酒店服务业品牌;并且利用城改的商务办公楼,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为总部类经济和创新性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量身”定制发展空间。
如今,盐东村城改项目引入的“西北国金中心”已经开始大放异彩,保利地产、民生百货、汉神广场相继入驻,这个新型城市综合体现在已经成为北城新的商业中心。与此同时,熙地港也已在凤城七路崛起。这些项目的出现使经开区的综合配套能力逐步细化和完善,为开发区今后产业发展向集约化拓展打下基础。
信心 创新有为破解难题
有好的政策,还必须要有灵活高效的机制去实现。多年来,经开区高度重视棚改这项民生工程,经开区城改办直面困难,创新有为,勇于担当。成立了由党工委主要领导组成的城改工作领导小组。多年来,经开区借助开发区体制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创新思维,努力为改造项目营造宽松、和谐的建设环境。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下行,城改项目资金紧缺,已成为影响城改项目顺利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经开区管委会张宏伟副主任带队,对区内个城改项目现场调研,通过调研适时推出破解城改项目资金办法,有力保障了城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全家村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参与项目建设的中登集团资金紧张,导致项目出现停滞,村民过渡费难以支付。经开区管委会主动出击、不等不靠,示范性地灵活运用多重融资手段,经过努力,短短的个月后,全家村全村实现顺利回迁。
为让百姓早日安居乐业,经开区管委会充分利用“地产基金”解决开发商出让金问题;灵活使用拆迁安置资金返还政策解决项目进展困难、停滞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众多央企,引导区域更快更好发展。针对改造主题资金短缺影响土地出让手续推进缓慢问题。经开区管委会与相关银行、金融机构达成合作,设立总规模亿元的地产基金,以基金方式筹集资金并以此为担保,由合作银行与改造主体共同筹集资金。按照贷款发放、土地出让金缴纳、拆迁安置资金拨付这三个环节由管委会主导的方式,有效形成闭环,保证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办理土地手续。针对改造主体后续安置项目建设资金乏力问题。经开区管委会积极探索,率先提出以城改开发用地收益权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通过“控股控章”的方式,保证资金安全及专款专用,为改造项目筹集安置项目建设资金。此外,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促进改造主体资金有效回笼,保障城改项目顺利推进,年经开区设立总额1亿元的专项资金,对在经开区注册的生产经营购买和租赁区内商业物业后开展经营活动进行专项补贴。此外,经开区管委会还精准发挥有限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有力引导区内社会资金,支持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提升推进城改项目的能力和动力。
恒心 全链服务再创辉煌
经开区整村拆除的个城改项目中,还有三个村子尚未回迁,采访中,经开区城改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开区将动用各方之力,解决所有问题。预计年,至少有两个村能够完成回迁。而“将村民送上楼”之后,城改工作还远未结束,积极协调、主动承担、服务到家,让群众真正融入城市,过上和谐幸福新生活才是棚改的最终目的。
“由村民到居民,转变的不仅仅是群众的生活环境。要想让群众尽快融入现代化城市新生活,要求群众从身体到精神,完全适应城市生活方式。而这,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据记者了解,按照省、市创建“和谐社区·幸福家园”活动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创建活动,经开区5个社区的环境卫生得到很大提升、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为民服务更加周到、小区邻里格外和谐,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安居乐业。省、市“和谐社区·幸福家园”验收小组分别对5个社区的创建资料、小区环境、配套设施等进行验收。经开区将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争取更多的项目加入“和谐社区·幸福家园”之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宏路以东区域的改造已经全面启动,作为经开区立足“产业转型、功能升级”的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朱宏路以东区域综合改造是经开区着眼于开发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惠泽群众、改善民生”客观要求的“当务之急”。为加快推进朱宏路以东区域的综合改造,经开区城改办统筹兼顾科学方法,务实细腻操作执行,这个集环境形象改造、产业格局再造、功能特色再造和村民市民生活再造于一体的区域性城市再造工程,将很快落到实处并在短期内出现很大改观。记者 李玮玮
新闻推荐
□乔 盛 姥姥家的村子叫石岊峁,长在河滩里的枣树是石岊峁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枣树的形状有的似伞,撑开来枝梢挽着枝梢,叶子紧挨着叶子,相互之间挽连
□乔盛姥姥家的村子叫石岊峁,长在河滩里的枣树是石岊峁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枣树的形状有的似伞,撑开来枝梢挽着枝梢,叶子紧挨着叶子,相互之间挽连成一个巨大的棚。偶尔有太阳光从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