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与齐国名相管仲为同时代人。
文姜刚为鲁夫人时,管仲尚未出仕,而是在齐鲁宋郑等地做生意。祝丘的西市,即相公庄一带还留下了管鲍的分金台遗迹。文姜会去祝丘附近游猎巡视,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很有可能会邂逅管鲍二人。
于是我们可以畅想如下场景:
文姜请管鲍到祝丘做客,管鲍偶有回访,三人有过多次畅谈。作为政治人物,文姜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严格的选择。她喜欢和文化人接触,因为文人多有独立思想,与他们相谈,可以长见识,生趣味,悦心情,且文化人与政界的关系比较疏离,可以少存戒心。管鲍是商人,商人对社会的血脉有深切的体认,和他们交谈,较少官场的客套。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文姜真正关心的,还是政治,即鲁国的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管仲和鲍叔牙,虽然身份是商人,但非一般的商贩,他们有胆识,有远见,骨子里还有一份文人情怀。尤其是管仲,思维独特,重视实际,深谙政治谋略,是个难得的人才。这正是文姜所需要的谈话对象。
管仲认为:经济生存状况决定了人的文明程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就是他的治国思想。治国当然应讲究道德和礼仪,但光有道德口号不行,礼仪只是实力支撑的花朵,要想创造一个清明的环境,发展的环境,还须有严明的法制,法之不行,德不存焉。有德、有法,还要有术,有具体操作的策略,有一个执行策略的行政系统。这些,就是管仲治国的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光知道喊口号,口号再美妙也无用,为政者必须研究下情,把政策的度量掌握好。“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高大上的口号反而不容易操作。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毫无颟顸,也不绕弯子。
后来,管仲入齐,为齐所用,成为公子纠的老师。
据说,鲍叔牙虽然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但是心情不爽。管仲问他为什么,鲍叔牙说,诸儿是长子,将来要当齐侯;襄公以后,兄终弟及,只能轮到公子纠,绝无小白的机会,所以他这个“陪太子读书”的人,觉得很是无聊。管仲正色说道:君大谬也!我等虽然名义上是公子的老师,但实际要做的大事,是为一方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强盛贡献心力,不管谁将来当主君,这个人生主题是不变的。怎么能因为哪个公子为侯而伤感呢?
鲍叔牙听了,肃然起敬,自愧弗如。
当时,身为公子老师的管仲尚未完全显示其政治才华。
这一时期的文姜,完全以鲁国未来为政治诉求,全力为鲁国谋利益,殚思竭虑,不曾有过丝毫的松懈和变更。此时鲁庄公已年近二十,渐渐熟悉国事,对周围的臣僚有了较多的了解,可以独立行政了,文姜得以抽身,只在重大事务上建言献策,其余细事皆有庄公和朝中臣僚料理。文姜深知齐国的野心,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坚持不懈地努力保护其近邻莒国、纪国和向国,外交上取得了不少重大的胜利。
为了达到目的,文姜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身份,甚至是利用了她和齐襄公的私情,努力保护鲁国。同时,她深知鲁国的文化弊端,主张积极学习齐国,重法尚实,不务虚名。但是,这一努力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齐国能做成的事,在鲁国就行不通。文姜深感鲁国的保守和愚憨,常常叹息。
经:(庄公)五年春王正月。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传:冬,伐卫,纳惠公也。
讨伐卫国,要其接纳惠公为国王,这是春秋时期大国强人之难的常用手段。此时,文姜的姐姐宣姜为卫国的王后。宣姜与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因为继位的事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故事很复杂,后文将有叙述。
经:(庄公)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
秋,公至自伐卫。螟。
冬,齐人来归卫俘。
传:六年春,王人救卫。夏,卫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杀左公子泄、右公子职,乃即位。
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公子朔,是文姜姐姐宣姜的次子,他为了争夺侯位,唆使老爹卫宣公杀死了非宣姜亲生的公子伋,公子朔极力讨好舅舅齐襄公和姨妈文姜,要齐国鲁国讨伐卫国,帮他夺到王位。卫国不是齐鲁的对手,齐鲁大获全胜,不仅扶持公子朔当了卫国之君,齐襄公还将从卫国俘获的人马和财物统统给了鲁国,而且归还了齐国此前占领的鲁国领土。这次鲁国的外交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姜向齐国提出了强烈的归还土地的要求,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新闻推荐
坚决斩断买官卖官的“黑手”——— 换届纪律“九严禁”系列评论之三
买官卖官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买卖的是公权,谋取的是私利,政以贿成、公权私授,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如果说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那么买官卖官就是最大的吏治腐败,必须坚决打击。中央明确要求,对以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