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冯涛:让创新成为企业信仰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7-02-22 11:30   https://www.yybnet.net/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侯云春杨波

2月16日,宜宾港。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数百吨产自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的生物基纤维随船启程向东,1个月后将运抵台湾。

这是一家令同行既“羡慕”又“复制不了”的企业:全球市场低迷,丝丽雅却怕交不出货。

20年前,丝丽雅的前身——宜宾化学纤维厂身披产量、质量、效益三个“倒数第一”的不光彩标签,资产负债率高达96%,随时可能破产倒闭。

20年后的今天,丝丽雅生产的生物基纤维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国前茅;出口创汇行业第一,跻身行业龙头;企业拥有1400多项专利技术,数量占了整个行业的七成。2016年,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0.6亿元。

如何从濒临破产变为行业领军?2月16日,丝丽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丝丽雅没有秘密,就是让创新深入企业骨髓,成为企业发展信仰。

打破“思维里的不可能”

宜宾市翠屏区盐坪坝纺织工业园区内的丝丽雅集团旗下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精神是能力之首”七个大字被印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在冯涛看来,这句话是丝丽雅能“翻身”的关键。

“当初在梳理和选择企业破局方向时,有很多建议,诸如勤劳、开拓、团结等关键词。至于涉及要花钱的发展战略,已经不在考虑之列了——银行只要催账,企业随时都可能破产倒闭,贷款更不可能。”冯涛说。最终,冯涛力排众议,选择了“以智图强”——用人的创造力求发展、求突破。

但这一战略,遭到了大多数企业干部员工的质疑,认为是好高骛远:企业没有工程师,缺技术人员,生存都岌岌可危,如何能够图强?

“为什么要以智图强?当时企业上上下下都充斥着‘甘于落后\’的消极情绪。对标行业其他企业,同样的产品,别人卖2.8万元/吨,我们只能卖2.2万元/吨,中间6000块钱的差距在哪儿?没人去想,反而更多的是‘能卖就不错了。\’”冯涛说,“当时公司提出了一个创新课题,开会时一个中层干部5秒钟后想都没想就回答说不可能。当场我就把他免职了——必须打破思维里的不可能。”

丝丽雅的嬗变正是从“打破思维里的不可能”开始的。

1998年左右,丝丽雅的长丝纺速只有72米,而当时的行业“老大”是78米。在冯涛的强力主导下,丝丽雅的长丝生产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在一路“不可能”的声音中,先后实现了纺速持续提高的创新跨越。

“到了100米以后,我们又提出‘一锭多丝\’创新课题。这一大胆构想遭到了95%以上干部员工的否定,因为‘一锭一丝\’的技术沿袭了几十上百年,没人想着要作出改变,也没人认为自己是‘那块料\’。”冯涛说。最终,丝丽雅在“连自己人都认为不可能”的质疑声中实现了技术发明,打破了垄断世界近百年的传统工艺,让丝丽雅以原有的生产设备,提升产能多倍,累计节约投资20亿元。生产效能的提高更是一举奠定了丝丽雅的行业领先地位。

让创新深入企业骨髓

“没有创新,丝丽雅15年前就死去了;没有创新,丝丽雅就没有生存权。”冯涛认为,纵观整个丝丽雅发展过程,科技创新就是丝丽雅最大的亮点,丝丽雅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逻辑。

据统计,丝丽雅集团拥有1400多项专利技术,占到全行业总数的70%以上。其中“一锭多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企业现已拥有100余项国际领先技术、200余项国内领先技术和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创新技术都发端于实际生产应用,并不是停留在数据库里的无用创新。“如果要对行业创新技术产生的效益进行排名,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上可以被丝丽雅‘包揽\’。”

“人人皆可创新、事事皆可创新、时时皆可创新”是丝丽雅的特别之处。公司一直将创新型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提出“宁可错奖三千,绝不漏奖一个”的激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热情。同时,丝丽雅还专门成立了以董事长、总裁为主任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管理部,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企业形成了人人争相创新、人人乐于科研的活跃氛围。

在丝丽雅,一年最热闹的大会,就是创新奖励科技大会。大会设立了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专利申请奖等奖项,已累计奖励超过3000万元。同时,丝丽雅还以用员工名字命名的方式肯定员工的创新贡献。比如推广了“高大莲操作法”“陈春模式”“李春弟操作法”“黄胜杰落丝操作法”等,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荣誉感,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

“十多年前,我们月工资仅有700元的货物装卸工,通过创新让每箱火车车皮多装了10吨,每年为企业节约700万元运输成本。换成现在,每年为企业节省了2000多万元。”冯涛说,“为什么一个个普通员工能够在丝丽雅发光发热?因为在这里,创新深入骨髓。”

创新打开发展新空间

“开始,丝丽雅学习别人创新;后来,我们可以自己创新;再后来,我们还可以跨领域创新。”冯涛说。

在他看来,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产业、老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也为企业打开了第二扇门,开辟了新的路径,使企业的张力更加突出。

正是创新上的厚积,使丝丽雅正从“红海”创新向“蓝海”创新嬗变。“红海”方面,此前的一批创新点还在继续推进、发酵;而“蓝海”创新,则被视为丝丽雅转型的底气和未来。“我们正在进入纳米技术、精细化工等行业,这些领域更注重创新驱动。我们准备用创新而来的技术去嫁接资本、嫁接市场,变成一个新的产业板块。”冯涛说。

丝丽雅不断规划出行业高端、高难度的发展项目和创新课题,把大项目、大课题压在人才群体的肩上,把企业大作为、大成长作为人才的创业舞台,配搭好“灯光”和“道具”。

丝丽雅采取“项目+人才”的方式,为科技人员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大型科研项目研发成功后,立即成立股份制的产业化公司,项目主要负责人直接成为新公司总经理,项目研发团队就是新公司经营管理团队,由此诞生了雅泰生物科技公司、丽博生物科技公司等新兴企业,不仅推动了公司在“蓝海”产业上的扩张升级,还培养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技术、有魄力的“企业家”。

依靠领先的科技和创新,丝丽雅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基纤维长丝生产企业,而且构建了盐坪坝纺织工业园区,打造了集纤维制造、地产开发、生物科技、能源化工、酒类酿造、投资贸易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创造“创新的土壤”

“创新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为成功者喝彩,也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胸怀。”

冯涛坦言,创新就是要不断折腾,不断打破边界。但在折腾的过程中、在成功之前,并不一定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如果不保护创新、呵护创新,哪个企业家愿意冒险创新呢?

冯涛表示,创新型领导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当领导团队都热衷于创新的时候,会引领企业的文化、体制、机制、投资等为创新开路,其爆发出的创新力不仅远远高于无组织的创新,其有效的管理制度还可以为创新打开大门,为创新铺平道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把不是创新的企业带成创新的企业。因此,四川要筛选、任用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担当、有创新耐力的企业家去管理企业。其次,四川要大力培育、保护创新的土壤,让创新型企业家放手去闯去干。”

“一定要尊重知识创造、发明创造。四川有那么多大学生,当群体理想变成读书、崇尚科学,愿意去当个发明家的时候,四川的企业就会更加充满希望。”冯涛说。

新闻推荐

走,去学拍微电影! 关于举办2017年全省工会微电影创作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2015-2016年连续两届由四川省总工会主办的全省工会微电影大赛受到了全省各级工会与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好评,参与度高,反响强烈。2017年四川省总工会拟举办第三届全省工会微电影大赛,将此活动长效化。...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冯涛:让创新成为企业信仰)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