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正确的医患沟通,仅靠医生的努力是不够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研究人员在大样本调查中发现,患者不知道应该做哪些就诊准备,有的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表述清楚,甚至有的习惯预设疾病等,这些都会造成医患信任弱化。
有的患者带着情绪就诊,没就诊之前就对自己的疾病做了预设,片面认为常规检查是过度医疗,动辄给医院扣上“有黑幕”的帽子,先入为主的成见势必不会带来好的沟通效果。同样是因为有了预设,当医生的处理与预想的有偏差时,就偏激地认为医生有问题,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有的患者对自己以往的病例不掌握、不清楚,对症状的描述不清晰,也可能会误导医生的判断,致使问题难以解决。有人就会草率地对医生冠以“庸医”“江湖郎中”等不雅称谓,导致医患关系僵化。
必须补充的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医生,无论是大专家、大医院,还是小诊所、社区医生,都要充分保持对医学的尊重,理智地面对医学问题。这样,医生与患者才能一起携手更好地与疾病斗争,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新闻推荐
电动车“空降”充电现象频发消防部门:安全隐患大,应注意使用正确充电方式
本报记者王玲摄影报道随着电动车数量越来越多,电动车的充电问题成为小区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很多高层业主反映的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的现象,让他们着实有些担心。一根根电线“飞檐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