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文/图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依然有人捡拾珍贵的诗意。来自重庆合川、现居成都的70后实力诗人赵晓梦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赵晓梦从事媒体行业20多年,作为资深传媒人,他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用诗歌回望家乡小城,回望少年时光,回望校园时代,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2017年,新春伊始,赵晓梦出版他的最新诗集《接骨木》(四川文艺出版社),这也是继2015年他“复出”文坛首部诗集《一夜过后》之后的又一力作,同时也是他个人第六部作品集。工作的强度,没有压抑住赵晓梦诗意的澎湃,反而激发他锤炼出上等的语言,回望故土,表达当下。
诗集《接骨木》分为六辑。第一辑“在下面”:《山下》《树下》《桥下》《窗下》《楼下》《月下》《伞下》《岩下》《花下》《地下》《瀑布》《在树下》“沙之书”《流沙》《鸣沙》《平沙》《寒沙》《黄沙》《风沙》《飞沙》《沉沙》《哭沙》;第二辑则为“原谅我”,第三辑“幽篁里”,第四辑“大风吹”,第五辑“林荫道”,第六辑“在人间”。
细读下来,不难发现,在赵晓梦的诗里,自然、故乡、季节、风物、梦境是高频出现的表现对象。赵晓梦是一个充满家乡情怀和故土情结的诗人。在他的诗句中,植物意象、动物意象、乡村风土意象,意象丛生。在他的诗行里处处生长与盛开着植物,“在这雨水的故乡/青草是自由的呼吸/闪着绿宝石光亮的眼睛/在花园的岔路口指引秋天的睡眠”(节选自《地下》);在他的诗行里,到处奔跑与飞翔着昆虫鸟兽,“只要俯瞰大地的那一弯新月还在/你就能敞开胸膛/为蚂蚁点亮一盏灯”(节选自《桥下》);在他的诗里,有对环境、自然受伤的哀叹,“收割着这些发育良好的玉米/让这片完整的开阔地失去挡风的墙/让卑微的灵魂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让我伸向大地的手/不再颗粒无收”(节选自《玉米地》)。
“一座城的人,都为这座山骄傲/而我宁愿把一生的激情/都浪费在色彩变暗的山下/守着一块墓碑——我在这里”(节选自《山下》)。赵晓梦的家乡是重庆下属的一个小城合川。对故乡重庆的思念之情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赵晓梦说:“这些年,每当我思念故乡,我就把这种思念之情化作诗句。”他找到了写故乡的矿藏,用心在深挖一口井。著名诗人梁平在为《接骨木》作的长篇序文《红星路上的赵晓梦》中,对赵晓梦的诗歌方向感给予高度赞赏,“一个写作者,最忌讳的是见子打子,见什么写什么,没有自己的企图和方向;最困难的是找不到自己的写作路径。能够找到自己写作路径的人,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难怪赵晓梦在去年《一夜之后》之后,又是一本新诗集《接骨木》。这本诗集里的诗有不少我都读过,感觉诗人对自己的故乡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心在深挖一口井,每一注清泉的涌出都有激越之处,你会在激越处触摸到诗人的心跳。”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记忆里,有一批中学生诗人,影响很大。其中邱华栋、曾蒙、赵晓梦是其中的佼佼者。1973年,赵晓梦出生在重庆合川盐井镇龙洞乡的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听爷爷讲故事的赵晓梦,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初中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符正泽,又将他引进文学创作之门。初中三年,他先后在《合川报》、《中学生读写》、《语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成了合川小有名气的“文学少年”。初中毕业,赵晓梦因文学才华突出,而被破格招入合川二中,成为该校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学生。高中
期间的赵晓梦,更加醉心于文学创作,甚至还创办了文学社。他的文学才华再次给他带来幸运,他后来被西南师范大学录取,成了重庆市第一个文学特招生。
1995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赵晓梦,凭着出色的文学创作经历,被四川日报选中,半年后,成为华西都市报社会新闻部的一位记者。在之后20年的记者生涯中,赵晓梦参与报道过不少重大事件。从记者、一级记者、编辑、主编、编委、副总编辑到常务副总编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赵晓梦,青春与激情在新闻事业上燃烧。
但赵晓梦并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起步的文学梦。早在1994年,还在上大学赵晓梦,就加入了重庆市作协。1995年加入了四川省作协,但后来由于报社工作过于繁忙,只能暂时放弃了文学梦。他很早就有做个诗人的梦想,但传媒的高压工作让他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个梦想。
2012年,赵晓梦到北京大学进修。在进修的半年里,赵晓梦暂时从工作中脱身出来。北大未名湖畔的美丽风景激起了他写作的欲望,也重新唤起了他的文学梦、诗人梦。在短短半年里,他写了近10万字的日记,也写了数十首诗歌,用完了23支签字笔芯。从北京回到成都后,赵晓梦一发不可收拾,在两年时间里先后创作了数百首诗歌,2013年加入中国作协,2015年12月21日,诗集《一夜之后》正式结集出版。此后,赵晓梦的作品不但上榜四川省作协“2015年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他还获得第二十五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西北军事文学》优秀诗人、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2015年度十大作家、湖北省文联《中华文学》2015年度优秀诗人、《攀枝花文学》2015年度诗歌奖、2016重庆首届年度诗人奖、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首届昌耀诗歌奖入围奖、“红花郎”杯全球诗歌拉力赛月度冠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散文诗歌征文大赛二等奖等。这位曾经的“文学少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诗人梦想。
在故乡正在消逝的时代,赵晓梦用诗歌,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原乡。身为传媒人,传媒的工作平台,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激发的灵感动力。工作繁忙之余,他精心耕耘一份文学初心。用诗意保持精神的超拔。诗歌的灵性反过来也有助于他的工作。这是一份诗意的生活,一个良好的人生状态。
新闻推荐
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商光胜做客市长热线去年度假区生产总值完成16亿元
本报聊城3月1日讯(记者张超)1日,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商光胜做客“12345”市长热线,就热点问题接听市民来电,并答记者问。商光胜介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