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玉龙
各家书店教辅书热卖
开学了,书店最吃香的就是各类中小学教辅材料。前日下午,在平凉城区某书店记者看到,因为是开学第一周,几家书店里人流络绎不绝,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家长、学生成了购书队伍中的主力军。各种各样的习题练习、模拟试卷、名师解题等教辅类图书摆满了书架,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边看边选。
“现在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冲击很大,买书看书的人少了,书店平时很冷清,只有开学这几天,是书店最忙也是效益最好的一段时间。”该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如今平凉无论国营、个体书店,经营都很惨淡,基本上就靠教辅书维持着。开学这一周,每天的营业额比平时要翻上好几倍,一些走俏的教辅材料经常出现断货,要不停地补货。
在一家主营中小学教辅材料的书店里,一波波学生离开后,一波波学生又拥进来,“这里的教辅材料相对齐全些。”购书的学生和家长说。记者遇到几名中学生,他们手上都抱着一叠教辅材料。其中一个学生表示,到了初三,平时做题练习量要大些,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买一些同步训练题周末在家做。
“跑了大半天,都不知道给儿子买什么教辅书好。真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孩子统一订购教辅书,那就省事多了。”带着儿子买教辅材料的李女士说。她告诉记者,儿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原本是不打算买教辅材料的,只要能认认真真将课堂上的内容掌握好就行,可是后来听儿子说,班上很多同学都自己买了教辅材料在家里做,她坐不住了,带着孩子也来书店挑几样。
文具店生意十分火爆
与书市一样,开学后,各类文具店的生意也是水涨船高。记者发现,一些文体用品店各种款式新颖、装饰别致、功能齐全的学生用品琳琅满目,进店购买的家长和学生也是络绎不绝。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今的文具设计越来越新颖,一些文具盒上印着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或影视明星,一些铅笔头上粘着小动物的装饰品,有些橡皮也变成了卡通人物造型。对这些图案丰富、造型别致的文具,孩子们见了都是爱不释手。一家文具店老板介绍说,现在的学生学习用品市场竞争很激烈,以前只讲究耐用,现在还要讲究款式新颖,学生才喜欢。开学前,他们进货时都是货比三家,像书包、文具盒、笔、笔记本、削笔刀、橡皮等每种都是进了十几种款式,目的就是要赶在学生开学期间热销一把。
对那些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来说,开学这一周也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某城区小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开学这一周,他们忙得腾不出手,购买文具的人比平时多了几倍,大多数是前来买笔、本子和书套,一年里也就开学的时候生意最好。记者了解到,虽然新学期的学生文具用品销售火爆,但是书包、文具盒和笔都是以经济适用型为主打,一般购买一套简单文具,大概需要百元左右。
电子产品成学生新宠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平凉城区的电子产品专卖店也纷纷盯上了学生这块“大蛋糕”,展开各类促销活动,吸引孩子们眼球。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电话手表、学习机、文曲星、复读机等各类电子产品,都是商家销售的热门货。据记者了解,开学这段时间,学生已成为电子市场的“消费主力”,占到客流的六成以上。
在某大型商场电子专柜前,市民武先生正在和女儿选购学习机,当女儿选中了一款近千元的学习机后,武先生立即付款买下。据介绍,武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班上很多同学都在用这种学习机,女儿也想买一台。今天,就带她来买了一台。“娃娃们买这些东西不一定用得上,看到同学有学习机,他们也想要一台。”武先生说。
上周末,在南门什字各种品牌手机店,记者也发现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身影。一家手机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段时间购买手机的学生比较多,前几年中学生大多购买价格几百元比较实惠的手机,近两年学生在购买手机时,对手机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智能,而且处理器、内存、像素等都要高。像苹果、三星等品牌智能手机,就受到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消费普遍较高
“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今年大二,平均每月花销在2000至2500元左右,我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给她花了。”市民马女士如是说。当记者问及她是否会消减孩子的“生活费”,让孩子节俭一点花钱。她认为不妥,人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子”,宁可自己节俭点,也不想让女儿“短精神”。
据记者调查,平凉籍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00元左右(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家庭是学生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94%的大学生,其生活费都由父母或亲戚提供,其次为打工或兼职的收入。
大学生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地方?记者对一些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随机调查,被调查男生选择的主要消费依次是基本伙食费、形象消费和社交、娱乐消费等。其中,男生将钱用在通讯、上网费和数码电子产品方面的比例,分别比女生高7个和11个百分点,用于形象消费方面比例,则比女生低24个百分点。而被调查女生选择的主要消费依次是基本伙食费、形象消费。其中,用于网购服饰、化妆品等物品的消费,占到女生消费总额的40%多。
对此现象,甘肃医学院一位教师表示,作为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阶层,生活费来源有限,学生在购物时对价格和质量的重视,超过商品的品牌、档次和广告宣传,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理性消费。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略有结余。超三成大学生则入不敷出,超两成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少部分学生经常不够用,到处借钱,寅吃卯粮。个别学生因为缺钱花,曾经使用过校园贷一类的借款。
教育孩子应理性消费
在走访调查学生用品消费市场时,记者发现,不论是购买教辅材料还是电子产品,部分家长和学生都带有盲目性,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实际的考量,结果很多时候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容易让“开学消费”变成“开学浪费”。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希望通过为孩子增加学习材料,帮助孩子学有所成。但如何购买教辅材料,记者采访了部分老师,他们认为,购买教辅材料还是要因人而异,要和孩子多沟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辅材料,虽然说加强练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量也要适度,查漏补缺,不宜过多,避免适得其反。
同样,在购买手机、学习机等电子产品时,家长和学生也要理性,要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和家庭负担能力。我们都知道,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理还不够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难免存在消费跟风攀比心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合理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的心思用到学习上来,莫让“开学消费”变成“开学浪费”。
知名心理老师刘雅娟表示,她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在一些学习用具的使用上非常浪费,不懂得珍惜。她建议家长们,一方面要指导孩子理性消费,一方面也要教会孩子合理有效地使用学习用品,不妨在开学前和孩子多进行交流,鼓励他们重视精神“面貌”,而不是注重“行头”。倘若如此,“开学经济”就会变成“经济开学”。
新闻推荐
访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