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猪舍相连的家进风漏雨
记者来到燕庄村养殖区燕志学家里时,年近花甲的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妻子吴明彦也局促不安地说:“家里不像个样子,真不好意思让外人看。”
与猪舍连在一起的简易平房,进风漏雨,屋顶的吊扇锈迹斑斑。最值钱的是一台破旧的空调和用了十几年的18寸电视机。没有上漆的床,是他结婚时自己用杂木拼成的,已用了30多年,床头的桌子,还是上辈人留下的。
“他不抽烟不喝酒,最爱吃的是面条,基本上不花钱。”吴明彦抢过话头说。
记不得什么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燕志学落下残疾后便不能干重活,常常受歧视。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被推荐上高中,这便成了他的一个心结。
“真羡慕人家有学问,能为国家办点事儿。”他说。
婚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燕志学在马上乡开了一家照相馆,后来又在本村养殖区养鸡、养猪,最多时饲养30多头母猪,手里渐渐攒了点钱。
谁知不幸又向他袭来。2005年,燕志学最疼爱的小儿子意外离世,丧子之痛让他彻夜不眠。“整天不吃不喝,晚上像夜游神,跟神经了一样。一天晚上他突然推醒我说,咱要钱也没用了,资助别的孩子上大学吧。我说,只要你高兴,怎么样都可以。”吴明彦脸上挂着笑,眼睛里却已涌出泪花。
12年为46人送去温暖
讲起资助贫困学子上学,夫妻俩这才放松了下来。吴明彦拿出十几张过塑后的照片:孩子们笑容灿烂,身后,是兰州商学院、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门。
“迈进大学校门时,在校门口照张相片给我寄来!”这是燕志学对被资助学生提出的唯一条件。每每收到照片,燕志学就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拿到照相馆过塑,方便经常翻看。
“看照片时,我心情最好。”他说,“听到谁考上大学了,我心里比卖猪赚到钱还高兴,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高中生每人每年1000元,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自2005年起,燕志学夫妇一共资助内黄、滑县、浚县、安阳等地13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此外,自2009年至今,他们每年拿出2000元,捐给马上乡民政所,救助该乡22名孤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燕志学夫妇将家中仅有的1200元现金捐给了灾区,吴明彦还发动四川籍同乡为故乡捐款4000多元。
吴明彦还加入当地慈善、救援等微信群,哪里有困难,夫妻俩都会想办法伸出援手。2012年秋天大旱,村里浇地的管道损坏了,燕志学闻讯,立即拿出1500元买来管道,让乡亲们及时浇上了地。
“人都有遇到困难、感到无助的时候,我经历过,知道那滋味儿。”燕志学说,“人在困难时最需要安慰,我没有多少钱,只想尽点心意,给遇到困难的人送点温暖。”
一诺千金再难也要守信
被资助的人们并不知道,前几年燕志学夫妇养猪一直亏损,一年拿出一两万元善款非常困难。为此,夫妇俩省吃俭用,有时愁得睡不着觉。
2015年春节过后,眼看就要开学了,几个学生的学费还没有凑齐。燕志学狠狠心,将两个孙女从费用较高的幼儿园转出,省下了6000元,又卖掉几头母猪,这才凑齐2万元,赶在开学前交给被资助的学生们。
“我们应允过孩子们,要供他们大学毕业,就得守信用,许人家的钱怎能不给呢?”吴明彦说。
捐助别人的事情,燕志学夫妇没有告诉过别人。头几年,他们的父母、儿女都不知道。“怕人家笑话俺憨!自己日子过得紧巴,衣服都不舍得买,还给别人捐款。”吴明彦说。“既然有这个想法,就得做下去,再难也不后悔。”
“我们想通过中央电视台《贫困生大学梦》栏目,再资助7名大学生,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燕志学说,“养猪场污染环境,快要拆迁了,我们还想用拆迁补偿款,再贷点款,办个敬老院,也弥补一下这些年对父母的亏欠。”
去年,吴明彦患上了肝炎。9名被资助的大学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相约在今年大年初四前来探望。9个孩子“回家”,吴明彦高兴地准备了一桌子饭菜,大家在院子里合影留念。
“本不想麻烦他们跑来看望的。我们资助孩子们决不图任何回报,他们对社会有用,这是我们最高兴看到的。”燕志学说。(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晨报讯(YMG记者李少鹏通讯员李卫姜磊摄影报道)今日是第54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第18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牟平区“爱心温暖牟平”志愿服务活动于日前正式启动。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西装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