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婚姻若绑缚在金钱的十字架上,美好和浪漫便随之落幕,取而代之的是私欲、贪婪和血腥。发生在我们身旁的一幕又一幕因“彩礼”绑架婚姻导致的人间悲剧,不再令人深思,而应催人警醒,让人觉悟。
据《郑州晚报》报道,今年1月11日凌晨,安阳汤阴县付道镇东师庄村的一户农家,白天还是鞭炮声声、鼓乐阵阵、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仅隔十几个小时,新娘的惨叫声就刺破了村庄宁静的夜空,转眼喜事变成丧事,而杀人凶手竟然是新郎。原来,为了迎娶新娘,新郎家支付女方11万元彩礼,耗尽了家财,背负20多万元的债务。洞房花烛夜,两位年轻人本可规划未来美好的生活,却再次因彩礼之事发生争执,盛怒之下的新郎举起了铁锤砸死了新娘,也给家庭和社会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而造成这桩惨案的真正元凶,正是天价彩礼。其实,这起案例只是天价彩礼造孽的一个典型缩影。近年来,天价彩礼沉渣泛起,一些地方婚嫁索要彩礼现象越演越烈,特别是贫困地区,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让人不堪重负。正因如此,天价彩礼造成了家庭矛盾重重,使得亲家不相来往、兄弟反目成仇、父子形同陌路,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婚嫁“彩礼”,由来已久。《礼记·曲礼》中就有“非受币不交不亲”的记载,币指的是“丝织品”;女方收受彩礼后,亲自制作物品赠送男方作为“回礼”,而那时的彩礼表达的是对婚姻生活的重视,对未来生活的祝愿。然而,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的丰富,到了汉代,彩礼严重变味,真金白银粉墨登场;魏晋之后,一些高官贵族为了互攀高门,嫁女要高价,娶媳出高价,攀比炫富之风日渐盛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财婚》痛陈这种现象:“凡婚,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也。”然而,当我们跨入信息化年代时,天价彩礼这一封建毒瘤又一次冒了出来,它不仅与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的生活内涵不相适宜,也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成为家庭纠纷的“肇事者”,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路上的 “绊脚石”。
早在1934年中央苏区推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就废除了聘金、聘礼及嫁妆;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都明确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去年11月1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会议,并下发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工作意见》要求“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件一出台,各地政府相应推出了一些规定,采取措施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推动移风易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点赞。
然而,鞭笞天价彩礼,剔除封建毒瘤,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几项措施之力,它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从转变观念入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移风易俗和文明新风之举,走进百姓家庭、深入田间地头;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和引导身边的人讲文明树新风,带领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让天价彩礼失去生存的土壤;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艰苦朴素为荣,以炫富浮夸为耻,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让“非钱勿扰”等不良宣传远离报纸、电视和群众生活,营造风清、心正、气顺的社会氛围,让天价彩礼造成的悲剧不再重演。
□刘卫国
新闻推荐
近日,广汉某高校一名学生连续偷走两名室友的笔记本电脑。失主报警后,警方虽然锁定了嫌疑人,却苦于没有直接证据,于是给失主“支招”,让其秘密“盯梢”,最终小偷人赃并获。两同学的电脑相继被盗1月7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