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姜晓凤 文/图
从资中县兴隆街镇场镇到兴松村3组村民张菊华的家,是一条两三百米长的水泥公路,硬化过后的路面十分平坦,路两旁是油菜地和一些蔬菜种植地。
张菊华的右腿有二级残疾,无论去哪儿都离不开拐杖,她和丈夫都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生活很艰难。2015年,张菊华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也成为了兴隆街镇党委书记姚奕丞等帮扶人员的对口帮扶对象。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加上多项帮扶政策的落实,张菊华家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
生活窘迫:山下石屋屡屡受灾
3月27日,记者与姚奕丞及镇上干部一起来到张菊华家,只见房门虚掩,却无人在家。
不一会儿,张菊华的身影出现在赶集回来的人群中。她穿着红色外套、蓝色牛仔裤,挽起的右裤腿随着步子的迈进晃动着,可以看出膝盖以下是空的。
张菊华今年67岁,是兴隆街镇兴松村3组村民。小心地落座后,她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经历。
1970年7月的一天,张菊华从老家甘露镇出发,顺着铁路前往板栗桠乡(今板栗桠镇)的姐姐家,火车快速驶来,张菊华退让不及绊倒在地,右腿搭在了铁轨上……一瞬间,张菊华晕了过去。后来,她的右腿从膝盖以下都被截肢了,行走必须依靠拐杖。那一年,她才20岁。
21岁时,张菊华与第一任丈夫结婚,生育了一儿一女。后来,女儿严彬华被人拐骗到安徽与当地人结婚,19岁就当了妈妈,很少回老家。再后来,张菊华的丈夫因病去世。在第二次婚姻中,张菊华又生育了一个儿子。十多年后,第二任丈夫在一次抬预制板的过程中,因为雨后路面湿滑,摔下山崖不幸去世。张菊华的第二个儿子今年24岁,现在成都打零工。
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张菊华,这几年和现任丈夫李云富居住在石头房里,房子位于山坡下,每年夏季的暴雨过后,总有土石方垮下来威胁到房子的安全。去年夏天,土石方垮下来抵住了后墙,不仅墙面向屋内倾斜,屋子里也积了水排不出去。屋顶是预制板铺设的,年年补,年年漏。
去年8月,兴松村的通组公路完成硬化施工,但从平坦的公路走到张菊华家还有一段上坡土路,这对残疾的张菊华来说极为不便。
患有残疾,诸事不便,居住的房屋也常常面临漏雨、排水不畅等问题,张菊华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帮扶给力:她在公路边上修起了新房
2015年下半年,资中县拉开了***的序幕,兴隆街镇党委书记姚奕丞与县里一名领导与张菊华结成对子,时常到她家里进行走访慰问。看到张菊华行动不便以及她家的房屋状况,姚奕丞等当即提出,请专业人员对张菊华家的房屋进行评估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张菊华家的旧房已经不符合居住条件,维修加固作用也不大,只能新建住房。
“我们想的是在上面加一层,这样就不会漏雨了,但村干部们都说危房不能加层,只能重建。”张菊华说。
经初步预算,修建新房约需4.5万元。鉴于张菊华本人及子女均无能为力,帮扶干部提出建议并征得县上同意:一是向上申请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二是帮扶单位资中县统计局出资1万元,三是县残联出资1万元,四是兴隆街镇政府出资0.5万元,共同为张菊华家新建住房60平方米,具体实施由资中县统计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刘一平和村两委负责。
接到任务后,刘一平和村两委立即组织人员着手进行新房选址、设计、施工。2016年10月底,新房竣工了,今年春节前夕,张菊华和丈夫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
在建房期间,姚奕丞等帮扶人员多次到现场查看建房进度,春节前,又专程到张菊华家了解她的生活情况,给她送去了棉被等生活必需品。
成功脱贫:“干部们像我的亲人一样”
采访中,张菊华邀请记者去看她的老房子。
从新房出发,往场镇方向步行几十米,就到了老房子所在地。连接老房与公路的是一段十几米的坡路,尽管已经硬化成了水泥路面,但看着张菊华拄着拐杖在下过雨的坡上行走,依然让人揪心,生怕她一不小心滑倒在地。
记者看到,石屋的院坝里,有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鸡,屋子里还有些尚未搬走的家什,落满了灰尘,右边一房间已经没了屋顶。从老房子回到新房子的途中,张菊华不忘给养在斜坡旁的大白鹅喂食。她将青草扔向鹅儿,它们便伸长了脖子叫着跑过来。
再回到新房子,张菊华笑着说:“这里住起安逸多了,打雷下雨都不怕了,而且门口的公路很平,出入安全又方便。”
在张菊华家里,姚奕丞再三嘱咐她:“保重好身体,哪里不舒服,就要及时去看病。有困难就告诉政府。”
据了解,除了修建新房,张菊华还领到了就医优惠证,看病住院费用几乎都能报销。现在,张菊华的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都有了保障,门前的泥路也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每年还能在村里的养牛合作社领取股金分红,低保金也在逐年上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去年底,张菊华成功脱贫。“感谢姚书记还有镇上、村上的干部,大家都很关心我,像我的亲人一样。”张菊华说。
新闻推荐
□李倩清明祭祀,是千百年来人们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习俗。每到这个时节,人们都会到逝者墓前,焚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这些方式,看似延续传统,实则有违传承,也不符合时代新风。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