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28年从“地下”到“地上”的职业转型 □卢永登

来源:右江日报 2017-04-07 10:14   https://www.yybnet.net/
 

2016年年底,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所在的企业作为去产能政策性关闭矿井之一,面临着分流安置。站在人生的十字街头,我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留在煤矿还是另谋出路?我彻夜未眠…… 

1988年,不甘心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高中毕业后的我从一个小山村来到煤矿当了一名井下工人,开始了煤矿工人的“地下”职业生涯。虽说“煤黑子”这种“地下”的工作既艰苦又危险,但拿当时的话来说,煤矿工人毕竟也是吃“国家粮”拿“铁饭碗”的,比在农村种地强百倍。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88年12月5日,是我下井的第一天。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一大早,我犹如壮士出征,雄赳赳气昂昂,在师傅的带领下,打开风门,跨进心底曾描绘过无数次的井筒。黑暗袭来,幽深的巷道里,只有小小的矿灯照亮前方几米的通道,阴森森、凉飕飕的感觉顿时涌遍全身。偶尔还被两边井壁的渗水滴到身上,冰凉冰凉的,有时候矿帽磕到井壁,磕得“砰砰砰”地响,我一边整理矿帽,一边小跑,紧紧地跟在师傅身后,谁知道慌乱的脚步又不听使唤,好几次差点被拌倒,解放鞋的后帮又掉了出来……那狼狈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不知道穿过了多少米巷道,师傅说:“进工作面了。”一个又矮又窄的通道,估计也就1米左右的高度,跟电影里“地道战”“猫耳洞”差不多。我战战兢兢地学着师傅艰难地跪着爬过去,越往里爬,就越矮,有一段要趴着匍匐前进……那一天,就是在这样狭窄的工作面,我跟着师傅学放炮、移梁、铲煤,整个工序都要跪着操作,一轮炮下来,腰酸背痛,膝盖都直不起来,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最艰难的要数扛支柱了,我1.7米的身高,100多斤重的梁扛在肩上非常地吃力。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干劲,就凭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我咬紧牙关扛出了50多条梁,比当班任何一个人都扛得多。升井的时候,师傅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小子,是块干采煤的料!”也许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尽管全身累得像散了架似的,我依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煤矿干出点成绩来。

尽管每天的工作都很艰苦,但老师傅们那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时时在鼓舞着我,也让我心底萌生出许多的感动,我突然有一种想法,要把煤矿工人那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体会他们的艰辛。于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我拿起笔,当起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向矿里的广播站投稿,还购买了许多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充电。后来,我的稿件陆续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我也一次次登上了单位“优秀通讯员”的领奖台。我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领导的肯定。1997年,我被调到矿里的安通科担任安全员,负责矿井安全管理工作,每天工作的内容除了要下井监督一线安全工作情况,还要在地面办公室整理安全台账,开始了“地下”与“地上”同步的工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006年,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我被提拔担任矿里的安全科科长,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谁都知道,煤矿是高危行业,每天都受到水、火、瓦斯、煤层、顶板等五大威胁,煤矿安全工作重如泰山。身为安全科科长,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下井现场监督排查隐患、编制规章制度、组织工人接受安全培训、参与事故救援、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还要应对上级安监部门的督查,每天的工作量依然很繁重。特别在安全监察工作中,我要扮演着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角色,常常遭到违章职工的白眼,但我始终坚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原则,为了职工能够平平安安上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哪怕受误解和委屈我也要坚持原则。我最不愿意听到矿调度在汇报电话里说“某某职工在作业时受伤”的消息,每接到这样的电话,我心里总是很不踏实,总觉得是自己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好。记得有一年,一名职工由于操作不当,被液压支柱顶到右小腿无法动弹。接到汇报后,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我和当班职工将这名职工从煤堆里抢救出来时,看着他的伤情,我心里十分难过,并深深自责日常安全培训和监督没有做到位。“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水平,我在业余时间自觉充电学习,完成了相关专业的大专学习,并参加各类培训教育。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我改变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方法,力求让职工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并创新了许多培训模式,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矿井连续多年实现无重伤以上事故发生。为此,我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积极分子”“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实现了从“煤黑子”到管理骨干的蜕变。

28年来,我以矿为家、以煤为业,摸、爬、滚、打,辛辛苦苦在“地下”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从年少到将近半百,矿山的一草、一树、一山、一水,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百米巷道,滚烫的乌金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2016年年底,在国家煤钢企业去产能政策出台以后,虽然有着太多的不舍,但经过一翻深思熟虑,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另谋职业,尝试着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的工作完完全全从“地下”转入“地上”。我始终坚信,只要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只要肯学习想进步,不管在任何工作岗位,我一样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来。

新闻推荐

贵港市一季度安全生产保持总体稳定态势

本报讯(见习记者覃光英)4月6日,记者从全市2017年第二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贵港市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和事故防控措施的落实,促使全市安全生产保持总体稳定态势...

相关新闻:
隐患举报电话:961192017-04-07 10:09
猜你喜欢:
分享2017-04-07 00:00
评论:(28年从“地下”到“地上”的职业转型 □卢永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