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一则10岁小男孩于当日下午1点多在屯溪走失的求助信息刷爆朋友圈。据称,小男孩在家跟妈妈拌嘴,下午没来上学,幸好当晚6点多,孩子在市区一超市图书区被找到。近年来,此类信息时常刷爆朋友圈,在市民间引发较大争议。到底是现在孩子难教育还是家长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
市民:
孩子不懂事,父母需反思
“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搞得全家一团糟。我们做家长的也难,话都不敢说重,深怕管多了孩子哪天也搞个离家出走就麻烦了。”市民刘先生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一说到离家出走这个话题也表示担心。
“说实话,我觉得都是惯的。小孩子太快活,平时家长又惯,就不知道轻重与是非了。”市民陈女士认为离家出走还是小孩子不懂事。小学生家长何先生则认为,现在孩子的承受力弱,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竞争,父母过分溺爱。
当然,除孩子自身问题,也有市民认为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现在有的家长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缺少和孩子心灵的沟通;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教得又太严厉,动不动就是打骂。孩子有什么心事,根本就不敢跟父母说,情急之下只有一走了之。做父母的也该好好反思一下。”
老师:
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对此,屯溪龙山实验小学副校长凌青认为,孩子离家出走主要还是心理脆弱,解决孩子心理问题,才能解决离家出走的问题。家长要从生活和学习上真正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与孩子多交流,多一同参加户外和集体活动。父母还应多与孩子一起阅读,阅读好书籍也是奠定孩子好品质的基石,更有利于加强亲子关系。
身为小学生家长,同样也是老师的吴宇艳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是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孩子要么因为逃避惩罚离家出走,要么为了赌气逞能,要么是因为厌学寻乐,原因不一而足,但后果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安、敲响警钟,在过度关注孩子物质享受和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主要活动范围,首先家庭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不要给孩子造成压抑或控制的心理感受;其次在生活中不妨多点困苦和受挫的体验。从学校方面来说,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动态,做好家校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心理咨询师:
沟通是一剂良药
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阿芹分析,孩子离家出走,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一方面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有一种渴望独立的需求,潜意识里就是想出走一下,验证独立生存能力,跟家人拌嘴吵架可能只是找一个理由;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孩子平时跟父母的亲子关系不太好,外向或内向性格的孩子都会有出走意向,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想找同龄人或同伴倾诉,实际上可能只是威胁一下父母,不是真的想离家出走;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平时跟父母沟通不畅,想达到什么要求,但父母管教较严,当达不到要求时,就想借离家出走,向家长示威,引起父母关注。
怎样预防和解决孩子离家出走的问题?陈阿芹表示主要还是沟通。父母平时除了多跟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外,还要多看看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籍,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想法、需求,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离家出走又被找到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采取粗暴方式处理,一般先给孩子冷静、平复的时间,随后再找孩子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孩子如果与父母产生矛盾,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表达,或者当面说,或者写信,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吴雨清明节后,一些地区气温升高,金融市场的部分领域也存在“燥气”。节后,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去杠杆在加速,正逐渐扫清此前部分企业债务高企、金融市场风险累积的“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