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农村男青年择偶难、大龄青年难以成家已呈普遍化。据了解,目前贵港市各个行政村都有30到50名27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还没找到对象。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现代社会,为什么农村男青年反而出现择偶难、结婚难呢?为此,本报特别策划了这个热点题材,派出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以引起社会重视,帮助农村青年解决实际问题,圆他们的成家梦。
农村男青年择偶陷困境:找个对象,难!
本报记者 蒙思婷 见习记者 熊耀章
今年清明节,港北区中里乡青年刘世德在饭桌上再次被父母催婚。
刘世德今年27岁了,却从没带过女孩子回家,这让他的父母很着急。毕竟在农村,27岁已经属于“资深大龄剩男”,刘世德家里三兄弟,两个哥哥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就他这个老幺还没着没落。
为了解决刘世德的“人生大事”,家里经常张罗着让他去相亲,也时常有媒人上门推荐女孩人选。刘世德对相亲并不排斥,只要对方基本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他愿意去尝试。
2013年,刘世德曾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一个女孩见过面。“当时看到对方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我们就试着交往了。”刘世德对这段感情记忆犹新。
感情经历单一,性格内向,人又不够浪漫,刘世德觉得,这些都是自己难找到对象的原因,加上他平时的交际圈子比较狭窄,来来去去就那些地方那些熟人,接触女性的机会比较少,要找到合适的人自然不容易。
“这几年村里的女孩子都出去打工了,不愿意回来,所以找对象会更加难。”刘世德说,大部分女性在相亲时都会有一个硬性要求,女方往往会问:“你家在贵港城区有房子吗?”这一问,就把男方打了回去。
与父母火急火燎的态度相反,刘世德对找偶成家这事一直保持着轻松乐观的心态。“结不结婚看自己的个人意愿,不会太在意他人的说法。找到合适的就结婚,没有合适的就踏踏实实工作。找个人结婚不会太难,难的是找到两情相悦的。”
与刘世德一样被大龄问题困扰着的,还有同乡的刘国好。从事空调保养工作的刘国好今年30岁了,平时工作繁忙,厂里基本没有女性,朋友圈子也都是男性居多,他很少能接触到合适结婚的女性。这导致刘国好缺乏与女性交往的经验,他也很少主动去和女性交往。
通过他人介绍或者参加相亲活动,是刘国好寻找对象的主要渠道,也是父母普遍默认的稳妥途径。最近几年,刘国好没少被拉去参加相亲活动,投入了时间、金钱、心思和精力之后依旧毫无所获。现在一提起相亲,刘国好就直摇头:“怕!”
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的问题,在贵港市农村普遍存在。
在农村,家里盖的漂亮新房是男孩讨老婆的资本。为了让男孩顺利结婚,家里就算再辛苦也会为他们装修好新婚用房。可最近几年,男女婚配情况发生了变化,村里的新楼房已经不再是吸引女方下嫁的优势。
由于女性资源稀缺,托人帮找对象这事难有好消息;附近十里八乡的男孩太多,适婚女孩又偏少。女孩子现在都成了稀有动物了,熟人也没办法帮介绍,因为没有合适的女孩子。现在离婚的妇女,甚至寡妇都很抢手。以前农村离婚女性可能会被嫌弃,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实在没有合适对象,农村里的未婚男青年择偶条件都降低了,在婚姻问题上,女方已经占据主动权。
除了失衡的性别比,择偶观念的转变也是造成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重要原因。农村里的女孩年纪稍大一点的,如果不继续读书,都会出外打工。她们很少从事农事劳动,农村社会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对她们影响也不大。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影响了她们的择偶观念。她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愿意回到农村生活,渴望能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姑娘们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的愿望变得普遍和强烈。
团委当“红娘” 青年男女来相亲
本报讯 (记者谢海兵)“大龄青年寻伴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乡镇大龄青年参加港北区团委开展的相亲会。” 港北区根竹镇团委书记李克佳告诉记者,团委应积极为大龄青年寻找“脱单”的机会。
据了解,如今大龄青年择偶难不再是个别乡镇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备受各界关注。贵港市三区两县市的团委干部积极到实处调研走访,了解大龄青年单身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相亲专场活动,并创新活动方式,多途径搭建寻觅知音的平台,解决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
去年7月5日,覃塘区团委在蒙公乡新岭村组织开展“覃塘区纪念建党95周年暨贵港市成立20周年壮家相亲会”,吸引了100多名未婚青年男女报名参加,通过跳竹竿舞、抛绣球、双人脚踏板等游戏增加青年男女交流机会。 “通过相亲活动,让我找到了男朋友。”覃塘区大岭乡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她与张先生通过“壮家相亲会”认识,现在关系稳定。
“由于平时工作交际面比较窄,通过相亲活动,他们能认识到更多的人。”覃塘区团委副书记何可旭介绍说,通过举办相亲活动,为广大单身青年男女打造轻松、健康的交友平台,活动后建立QQ、微信聊天群,为相亲活动中产生朦胧好感的青年拓宽进一步交往的渠道,增加青年男女互相了解的机会。
据了解,从去年起,三区两县市的团委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不同主题、不同内容,更贴合青年特点的系列交友活动,共开展15场大型相亲会。
结合重要的时间节点,“七夕”“光棍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点,借助浓厚的节日氛围搭建平台。去年5月4日,港北区团委组织开展“青春想约,缘定贵港”联谊活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大部分青年都回家过节,举办相亲活动增加受益人群。今年,覃塘区团委在春节前后举办了“九凌湖千人相亲会”“樟木千人相亲会”,参加活动人数超过2000人。
结合当地地方特色和特有资源,覃塘区团委创新形式组织开展蒙公乡“壮家相亲会”,结合当地“黄皮节”,既融合了壮族的特色,也在节日中强化活动的意义,对相亲会的长期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积极与企业、媒体、专业婚介所等单位合作,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力。平南县团委携手平南阳光网,已经连续开展三届“户外青年联谊派对”,通过网络报名,共有500多名青年男女参加。
农村大龄男青年婚姻问题亟待重视
本报记者 谭彩珍
4月5日,记者在贵港市港南区、覃塘区等地走访时发现,农村有不少28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还没找到对象,他们大多是外出务工的青年一族,这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
男多女少、文化水平低、性格内向、工作繁忙、收入不高、交际圈狭小,这些都成了当今农村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原因。采访中,记者得知一些性格内向的青年找对象更难,尤其是长年在外务工的青年,没有什么交际圈,他们单纯依靠媒婆提供信息,选择面小,成功率也低,有些家境贫困或残疾青年找对象连想都不敢想。
硬件设施成找对象关键条件
据港南区瓦塘镇三多村的未婚青年反映,男女比例失调、农村户口、没车没房是他们找对象难的三大阻力。“现在女孩子要求比较高,听说你是农村户口,又没车,她们就皱眉头。”这句话道出了男青年择偶的无奈。
港南区瓦塘镇三多村是未婚青年比较多的乡村,多年来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成了村民热议的话题,3个自然屯2792人就有近500名25岁以上的未婚青年,其中40岁以上的有10多人。
2015年精准识别三多村被列为贫困村。该村村支书李海平介绍,三多村男女比率失衡,“80后”出生的男女人数比为2:1。青年人更担心自己因为家庭贫穷受女方嫌弃。
婚恋观念转变导致“剩男”多
“也许是受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开明,大多持晚婚观念。”覃塘区樟木镇凌动村村支书盘健龙说。凌动村1000人口,有120多人属大龄未婚青年,其中30岁以上就有35人。
凌动村的未婚青年,无论经济条件好与否、文化水平高低、性格好坏,什么年龄段都有单身汉。“想不明白他们的想法。”盘健龙觉得现在年轻人的思想比较前卫,让他猜不透,无论身边人怎么劝就是不愿意结婚,但他们却是很孝顺父母也顾家的。
据盘健龙介绍,他身边就有两个40多岁的未婚大龄青年,一个是乡镇教师,打算打着“单身”过一辈子,无论每周学校工作多忙,都会抽空回家陪伴父母;另一个在广东做生意,有车有房,“没有合适自己的”成了搪塞父母的理由,钱是赚了不少,可家不完整啊!”既指望他们接宗传代又感到无奈、失望的父母,面对再多的金钱、亲情,内心都不是真正的快乐。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女青年外出务工后,长了见识,变了观念,对婚姻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期望。一些农村女孩子更是把定居城市作为奋斗目标,不愿意回农村成家立业。这也成了农村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一大原因。覃塘区樟木镇中团村村支书周克健说,过去,他也做过“红娘”,帮村里的青年介绍了不少对象,成功率也比较高。但现在,农村里的女青年思想变了,一听说给你介绍哪个村的人,她们就不愿意了。
周克健希望,农村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帮助,利用假日或春节期间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回乡探亲的时机,组织召开“鹊桥会”、“相亲会”等,让那些大龄青年不再“病急乱投医”,真正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结个婚咋那么难?
本报记者 郭晓枫
农村青年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而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婚越来越难结,大龄未婚青年比例不断升高,甚至在某些中西部贫困地区极端到出现“光棍村”。是什么让男婚女嫁本来是顺利成章的事,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记者清明节期间通过走访覃塘区东龙镇的几个村屯,发现每个村中都有不少的大龄未婚青年,而且其中以男性居多。“我们村人口有两千多人,适婚年龄的青年就有两三百人,如果粗略统计的话男的要比女的多百分之二三十。”东龙镇农昌村村支书郭庆甲对记者说道。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的首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性别比例的结构性失衡,具体而言是由于农村男性青年远多于女性青年所造成的农村婚姻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是男婚女嫁需首先具备的自然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农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生育观,错误地认为男性在劳动、养老、传宗接代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导致农村男孩的生育比例长期高于女孩。再加上农村的女孩大量外出打工,或嫁入城市等,农村的男女比例失衡日益明显。
“工作环境让我们很难认识到女孩子,就算认识了之后,人家女孩子不愿意跟随我们到我们工作的地方生活。”家住覃塘区蒙公乡的小韦高中没有毕业就前往广东顺德钢材厂打工,工作了十多年,钱倒是攒下一些,但终身大事一直没有着落。父母也为他着急,安排过几次相亲,结果都是不了了之。“父母给我介绍的都是本地人,人家听说我在顺德打工就犹豫了,我在顺德没有买房子,如果跟过去的话要一起租房子住,女方害怕在顺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
自主认识、自由恋爱在农村青年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由于客观工作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选择,自主选择并没有增加所有农村青年的择偶交往机会,而择偶交往机会有限已成为部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年向往城市的生活,可因为经济、工作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青年很难在城市寻找到落脚点。农村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在城市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女青年,基本不愿意再嫁回农村,她们要么嫁入城市,要么在不断挑选伴侣中变成大龄未婚女青年。而由于经济、工作的原因,部分农村男青年回到村中或乡镇工作,自身的工作环境男多女少,让农村男青年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乡村媒婆生意难做
本报见习记者 邓海兰
“ 刘四婶,我前段时间托你问的事,有着落没?趁着孩子清明回家祭祖,有合适的就让他们见见面吧。”这是张大叔今年第三次到村里媒婆刘四婶处询问给两个儿子介绍对象的事了。
最近这几年,家住木格镇班凤村的张大叔感到非常焦虑,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到了适婚年龄,却还没娶上媳妇,“我大儿子今年29岁、小儿子24岁,像他们这样的年纪,换做以前我们这一代人啊,我都能抱上孙子了。”
在古代,媒婆是男女婚恋流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介所、网络等的兴起,媒婆这种职业开始没落,但在农村,媒婆却一直留存至今,刘四婶就是其中一位。
“在农村没有什么婚介所,给村里的适婚年轻人找对象,一般都是找我们这些媒婆。”刘四婶说,她在农村做媒婆已经十年,这些年经她成功牵手的青年也有上百人。只要附近或是隔壁村谁家有适婚青年,几乎都会拜托她帮找寻一个合适的对象。
“最近几年来,农村媒婆生意不好做了,成功率太低,以前我一年还能撮合七八对,但去年才成功了三对。”在记者问及为何近几年来撮合的成功率会那么低时,刘四婶叹了口气说:“现在农村里的男孩多,女孩少,男女比例失衡,这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的姑娘,很难看得上村里的未婚男青年,她们都想嫁到城里去。所以现在我们村很多已经上了三十岁还单着的大龄男青年。”
刘四婶拿出一本小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大量的电话号码和姓名。“这都是最近几年给我打过电话要求介绍对象的。只要附近谁家有适婚男女青年,我都会把他们的信息记在小本上,现在男孩的信息在不断增加,女孩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去年,我带了很多人去看,但成功的只有三对。因为成功率太低,以前很多同行都不干了,现在村里的媒婆是越来越少了。”
从南宁回来祭祖的黄先生认为,前些年,媒婆的作用是很大的,像他们这一辈的夫妻,都是媒婆从中撮和成功结婚的。现在,媒婆这种职业开始没落,因为现在留在村里的人,都是老人和小孩,哪里见到年轻人的影子?那些打工仔打工妹回家,也只是小住几天。再加上现在外出打工、劳务输出异常频繁,跨省的、跨地区的婚姻也就日益增多,所以村里媒婆都快失业了。
“农村人都想生儿子,结果女孩子少了,找对象的要求就高,一般的女孩找对象都要求男方在城里有房有车,咱们农民能力有限,儿子就只能单着了。”一位村民哀叹道,一年多来,刘四婶都找不到合适的女孩子介绍给自己的儿子。一旦超过30岁还没成家而事业又没有起色的话,“打光棍”几乎就成了定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1日,海城公安分局打传办将一面写着“热情服务,办事高效”的锦旗送到邮储银行北海市花园街支行,感谢该支行长期以来对打传办办案工作的大力支持。花园街支行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司法办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