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景春燕
还有半个月,又有一批新生将走进大学校园,开启大学生活。眼下,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家庭,家长已经开始张罗孩子的入学“装备”了。作为一名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记者回忆自己当年的经历,再看最近20年入学“装备”的变化,从收音机、随身听到MP3、手机,再到笔记本电脑,不由得感叹,各个阶段的“装备”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购买“装备”
不求最贵但求实用
李童今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自7月底收到录取通知书,妈妈谢女士就开始为儿子大采购。苹果笔记本电脑9000多元,华为新款手机3000多元,拉杆行李箱800多元,几套秋季休闲服1000多元……谢女士为孩子的行囊准备得十分全面。
“孩子苦读12年,考个大学不容易。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上学,一方面想着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另一方面也有对孩子奖励的性质,该买的都得给孩子买全了。”谢女士说,自己和李童的父亲都是公务员,只有一个孩子,生活属于中上等。她认为,在给孩子采购开学“装备”时,前提是要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适当的奖励、添置些新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都是应该的,买笔记本电脑是考虑孩子今后学习的需要,手机是通信需要,选择品牌和型号时考虑的都是实用性,并不盲目让孩子在物质上去攀比。”
张甜甜被上海建桥学院录取,这是一所三本学校,学费较高。“网上查到录取信息后,妈妈想给我买一部苹果手机,我不要,我的魅族手机是高二时刚买的,我们家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一部手机不至于买不起,但是我觉得没必要非得换个苹果手机。”张甜甜对记者说,上大学是人生一个新的阶段,但并不是指“装备”是新的,而是精神上应该有一个新气象。“我就想买一部新的笔记本电脑,去住宿舍学习时方便一些。”言语间,张甜甜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家庭在给准大学生们置办入学“装备”时都表示,不能用多少钱来定采购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必须坚持的——不求最贵,但求实用。
各阶段“装备”
都有时代烙印
记者是一名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采访中看到逐渐升级的准大学生“装备”,不由得回忆起22年前自己考上大学时的情景。
记者还记得,1995年上大学时行李比较简单,主要是被褥、换洗的衣物和各类生活用品,最值钱的物品就是花300多元购买的“新科”牌随身听。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随身听给自己的大学时光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现在再平常不过的手机,在当时普通人家根本没见过,只记得学校里有公用电话,家里为了方便联系,花了2500元的初装费安装了固定电话。
提起当年的上大学“装备”,今年50岁的市民吴宝贵也感慨颇多。1986年,吴宝贵从河南郑州考上了河北一所师范学校。“妈妈给我缝了一床新被褥,又领着我赶集买了一身新衣服、一双布鞋和一双球鞋。我最贵重的行李是大舅送我的皮箱,父亲还给我买了一个小收音机,18块钱,听新闻、听小说,收音机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代,充实了我的生活。”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不同,2002年上大学的谭蓉入学“装备”里有了手机。谭蓉回忆说,那时班里同学有手机的不多,手机的功能也仅限于打电话、发短信。“我妈给我买了一部三星的翻盖手机,还有一部文曲星。到了大三、大四,班上的同学逐渐都有了手机。”
每个阶段的准大学生入学“装备”都留下鲜明的时代烙印,采访中,许多像吴宝贵、谭蓉一样曾经的大学生们都感叹:“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大一新生的行囊里,就能看出我们整个社会的变迁。”
新闻推荐
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发文,今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专项整治行动 坚决铲除以“招聘”为名的传销组织
近期,传销组织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利诱欺骗引发广泛关注。记者8月14日从国家工商总局获悉,从8月15日开始,我国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活动专项整治行动。近日,国家工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