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红学会的支持后,王扶林导演还要忙于为拍戏搭班子,他冒昧地给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任大惠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做电视剧《红楼梦》的制片主任。
任大惠(87版《红楼梦》制片主任):王导的那封信写得特别诚恳,他说你我都这把年岁了——那年王导五十一二岁,我大概是四十五六岁,他说拍摄《红楼梦》很难,但是咱们努力的话,咱们会给后人留下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当时我也有些犹豫,因为拍摄《红楼梦》要耗时两三年。对那个时候我们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来说,这两三年将是个很长的过程,所以这是一部难度很大的戏。
任大惠开始是犹豫不决的。
王导知道任大惠在犹豫什么,首先是拍摄《红楼梦》不见舆论的支持,第二个原因是任大惠初次担任电视剧的制片,对于拍摄《红楼梦》这样的长篇电视剧,他还没有把握。于是,王导亲自去做任大惠的工作。
架不住王导的再三游说,任大惠最终同意了。
就在电视剧《红楼梦》筹拍不久,北京电影制片厂也决定要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并由著名导演谢铁骊、赵元执导。当时,中国电影已经有了80年的发展历史,而电视剧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投资规模上,电影《红楼梦》的总投入达到了2200万,而电视剧《红楼梦》的投入才只有680万;在舆论关注程度上,电视剧《红楼梦》也远远不及电影版。
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外界的种种质疑和压力全落在了导演王扶林身上。
此时有人向王导提出你们是不是和北影厂合作一下。王导说:“合作,合作我们电视剧剧组就成了跑腿的、拉电缆的、端茶送水的了,名义是合作,实际上我们成了小碎催了,就只有电视剧向电影学习的份儿,没有什么合作不合作的问题了”。
王导有个绰号叫王大胆,他就是要拿着电视剧《红楼梦》去和电影《红楼梦》竞争。这在他人眼里看一定是撞得头破血流的事儿,但即使最后头破血流,他也要自己拍摄《红楼梦》。这样的抉择,绝对是一种创作上的魄力。现在回头看,正是有了这种魄力,才有了87版《红楼梦》的诞生。
拍戏需要资金,何况是拍摄《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87版《红楼梦》投入的680万元便全都是王导、任大惠拼了命争取来的。
当时中央台不许在电视剧片头、片尾做广告,所以谋求社会投入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靠自己进行筹集。任大惠的预算出来中央台拿不出来,于是,王导和任大惠去找广电部计财司。计财司一听拍摄《红楼梦》的预算是500万元,大吃一惊——当时拍一部电视剧就是一万多,拍《红楼梦》需要如此之高的费用,着实让计财司吃惊又难办。幸运的是,计财司最终还是把拍摄经费如数批给了剧组。
为了让王导全身心投入在创作上,任大惠常常这样安慰王导:“制作经费就算不够,也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所幸,到后来一切都有了好的解决。
资金、剧本落实后,就是选演员的事情了。
当时决定的是,演员要在全国范围进行遴选。这个消息传出去后,报纸马上进行了报道。
剧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成百上千的推荐信、自荐信。全国选演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影视演员的“海选”,这也体现了王导超前、有魄力的一面。
在剧中扮演玉钏儿的于洁有幸成为“红楼海选”较早选出来的候选演员,而且还是业余演员。起源,是潘欣欣和周岭的一次外出就餐。那是1983年春节的正月十五,结束工作之后的潘欣欣和周岭去饭馆吃晚饭。80年代初的饭馆还得排队吃饭,潘欣欣坐下之后余光看见一个姑娘和几个同伴在排队,便隔着桌子、拉低了声音对周岭说:“鸳鸯可否?”
“可。”周岭就回答了潘欣欣一个字。
那姑娘的同伴们见两个男人看着她们嘀嘀咕咕,便走到他们跟前,问是怎么回事儿。潘欣欣掏出工作证,向对方讲明身份和自己的工作,说希望那个姑娘来试试。看了潘欣欣的工作证之后,同伴告诉了那个姑娘。
那个姑娘就是于洁。
正值妙龄年华的于洁,当时是北京化工厂实验室的一名工人,非常意外潘欣欣和周岭能选中自己。起初,她还以为遇上了坏人了呢。在去剧组面试的时候她还颇不放心,还叫上了同宿舍的老大姐和几个男同事陪着。
新闻推荐
事故现场经改装的电动车。本报讯(记者李楷诚通讯员庞宇勋)12日凌晨4时50分,在城北电信公司红绿灯附近,两少年骑乘一辆改装电动车闯红灯撞上停在辅道的一辆皮卡车,导致一人当场死亡、另外一人手脚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