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公布近期高发的十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手段,提醒社会公众谨防上当受骗。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无论犯罪分子如何巧立名目、花言巧语,只要守住下列安全底线,就可以让犯罪分子无计可施。
要做到“四要”: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确认;手机和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QQ、微信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提高账户安全等级;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同时,要做到“四不要”:不要连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导致支付账号密码被盗;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不要将支付密码与账号登录密码设为同一个;不要将身份证等个人身份信息保存在手机里。
十类骗术及防骗指南
【假冒公检法诈骗】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
【防骗提醒】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利用伪基站实施诈骗】犯罪分子使用伪基站,冒用银行、运营商等客服电话号码发送短信给受害人,以账户积分兑换奖品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短信中的木马链接。用户一旦点击,犯罪分子就能在后台获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密码,进而盗取其账户资金。
【防骗提醒】当收到含有此类链接的短信时,要向银行、运营商进行核实,不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
【校园贷诈骗】校园贷诈骗主要有三种:用“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等费用;声称能通过培训提高综合技能,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要求学生贷款购买手机等产品做“销售代理”,学生如不能如期还款,将迅速背上难以承受的债务压力。
【防骗提醒】关乎自身信息、财产安全的事,要多方求证,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发现危险,及时报警。
【民族资产解冻骗局】犯罪分子先编造一个民族资产秘密流落海外的故事,然后声称受国家委托对这些海外资产进行解冻,号召受害人缴纳手续费或资料费,称成功后每人可以拿到高额善款补助。
【防骗提醒】受害人多为中老年人,远离社会舆论,缺乏辨别诈骗的能力,年轻人要多关爱长辈,及时传达安全防范知识。留意长辈网络支付情况,及时止损。
【投资返利诈骗】通常标榜具有海外背景,从事的行业能赚取巨额利润,投资者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将血本无归。
【防骗提醒】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项目多咨询评估。特别要警惕网络上各类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
【冒充熟人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熟悉的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信任,进而编造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
【防骗提醒】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兼职诈骗】犯罪分子许诺在各种网络平台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受害人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回报,当做更多任务时,骗子就会消失。
【防骗提醒】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工作,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
【考试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考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发送短信或邮件,声称“提供考题”“改分”“办假证”等,引诱考生汇款。
【防骗提醒】漏题、改分、改档案、伪造资格证等行为本身就是非法的,请坚持用自己的实力说话。
【保健品购物诈骗】犯罪团伙假扮医疗机构的顾问、专家、教授等,以为老年人“问诊”为名夸大病情,再以会员登记、免费体验、国家补贴、中奖等噱头诱骗客户购买各类粗制滥造的高价“保健品”。
【防骗提醒】经常给家中老人说一些案例,让他们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销,一旦发现受骗要立即报警。
【引诱裸聊敲诈勒索】犯罪分子非法获得被害人信息后,通过社交软件建立联系,步步引诱受害人“裸聊”,从而获取受害人不雅照片、视频进行敲诈。
【防骗提醒】应远离网络不良行为,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信息。
据《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路意本报讯8月15日,我区举行统一战线“金秋助学”扶贫捐助活动。区领导胡敬涛、王志臣、胡军出席活动。区委副书记胡敬涛在讲话中指出,受资助的大学生们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